十六特胜——**九次第定(欲界定的步骤) 2023-06-26 (名数)四禅,四无色,及灭受想定(亦云灭尽定),九种之禅定,不杂他心,次第自一定入于一定之法也:一、初禅次第定。二、二禅次第定。三、三禅次第定。四、四禅次第定(已上名色界四禅天之根本定)。五、空处次第定。六、识处次第定。七、无所有处次第定。八、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已上名无色界四处之根本定)。九、灭受想次第定。止息一切心识之定,以是为禅定之至极。智度论三十一曰:'九次第定者:从初禅心起,次第入第二禅,不令余心得入,如是乃至灭受想定。问曰:余者亦有次第,何以但称九次第?答曰:余功德皆有异心间生,故非次第。此中深心智慧利行者,自试其心,从一禅心起,次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同八十一曰:'入初禅,乃至过非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名次第定。'又见大乘义章十三,三藏法数三十四等。 名词解释 九次第定是藏传佛教对修习禅定初期阶段心理状态进行讲解的专有名词。文言的九次第,就是九个层次、九个步骤的意思。定就是入定、禅定。 进入禅定的九个层次 九次第定是讲如何克服入定的主要障碍及入定初期的九个步骤,即入定的九种心理状态,因为不论佛教、道教、印度教;显宗或密宗的禅定或者叫修心、冥想、修炼等等叫法,都会经过....
十六特胜——南怀瑾: 详解“四禅八定” 2023-06-26 一、初禅定 从离生“有寻有伺”静虑,就是离。古代的翻译,鸠摩罗什法师那个时候的翻译,离生喜乐。简单明了,清清楚楚。玄奘法师的翻译,也简单明了,清清楚楚,又加了一点注解。初禅从离生,没有用喜乐两个字了,有寻有伺,初禅就是说你静坐在那里,还在寻找。初禅境界,你注意“离”,为什么加一个离生喜乐?脱离原来旧有的习惯,同时由精神跟肉体的作用,慢慢修养到最高处,有脱离之感,有解脱之感。换句话说,精神、身体有升华的境界,就升华了。那么有离,有脱离之感,而生出来什么呢?喜乐。 二、禅定生喜乐 身心如同离开,与物理世界脱开一般,有一种远离的感觉。现在你们打坐时,虽在理上都知道了“我”,见到意识清净,但非本来面目,解脱不开身体的感觉,解脱不开时间空间,物理世界的观念习气。要离开这些观念,才得离生喜乐。中国人综合经验来说出入息停止了,名为气住,始能达到离生喜乐。如此,中国道家说,人服气可以才生不老,可以辟谷。印度瑜伽术也有此同样说法,但还没有中国多,如法师昨天表演道家功夫的一套,在印度瑜伽术中也有此功夫,谓之腹贴背。现在世界上有很多炼道家或瑜伽术有功夫者,可达到气住的地步,但要注意这并非二禅。二禅是禅定的功....
十六特胜——四禅八定的解释 有更新! 2023-06-26 四禅八定 四禅是指: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今次诸戒品而辨四禅者。四禅八定是指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故合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之禅定,则色界之禅定'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 四禅(梵catvāri -dhyānāni),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禅。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 禅定,英文名:Meditation 目录 1与灭尽定 2坐禅过程 3更深禅境 与灭尽定 各种禅定的差别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刚刚开始、接触,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有一定的困难的(大根性人除外)。持了戒后要修定(定中无戒可守),因为平时我们的心很散乱。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观察世间的真相。平常人受戒或有了定,就可以深入的观察世间的真相,即苦、无常、无我和空,这就是智慧。因此,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来说,也可以无次....
道家打坐十二法 2023-06-16 作者:三昇小道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2899445/answer/175880657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灵独觉法 即当做工夫时,宜绝念忘机,静心定神;提防动心起念,惟有一灵独耀,而归真返□;此时便易入无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尽皆消殒,归於寂灭。在一灵独耀境中,不可动心思量,才涉思维,便成剩法。故宜念起即觉之,心动卸止之。心本虚灵不昧,於修静定工夫中,固须制其外驰;然不可入於昏沉寂灭;宜贯注全神,集中一点,并保其一灵惺惺之境,妄心欲动时,即伏之不动,妄心已动时,即制之不动。要去欲起时,即摄令不起,妄念已起时,即予觉破,令不续起。故古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念念觉破,便自可至无念矣。无念便无心,无心便近道,且亦登堂入室矣。当一心散乱,幻想与杂念纷起,生灭不停时,宜急用斩截法,截断诸心,打杀万缘。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不外缘而内寂,境不内扰而外静。及至一尘不染、一念不生时,则自虚灵不昧,澄澄自知,虽寂寂而常惺惺,虽惺惺而常寂寂;一灵独耀,....
十六特胜——十八神变 2023-06-14 一、《法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所说︰{1}右36胁出水,{2}左胁出火,{3}左出水,{4}右出火,{5}身上出水,{6}身下出火,{7}身下出水,{8}身上出火,{9}履水如地,{10}履地如水,{11}从空中没而复现地,{12}地没而现空中,{13}空中行,{14}空中住,{15}空中坐,{16}空中卧,{17}或现大身满虚空中,{18}现大复小。 二、《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所说︰{1}震动︰谓普动一切世界。{2}炽然︰谓身上出火,身下出水。{3}流沛︰谓流光遍照。{4}示现︰谓随其所欲,示现佛土。{5}转变︰谓令火成水,令水成火。{6}往来︰谓往来山石之中,无所障碍。{7}卷、{8}舒︰谓能卷舒雪山等。{9}众像入身︰谓纳大众、大地于己身中。{10}同类往趣︰谓能往趣彼处,同其色类。{11}隐、{12}显︰谓隐显出没自在。{13}所作自在︰谓往来去往,毫无碍难。{14}制他神通︰谓一切具神通者所现神通悉能制伏。{15}能施辩才︰谓一切有情辩才穷尽时,能给与辩才。{16}能施忆念︰谓若诸有情于法失念时,能给与忆念。{17}能施安乐︰谓能令听法人身心安乐。{18}放大光明︰谓能身放....
紫薇斗数总结 有更新! 2023-06-12 紫薇斗数基础知识: 1、十二宫:命宫(我自己),兄弟宫(亲人),夫妻宫(爱情),子女宫(亲人),财帛宫(钱财),疾厄宫(健康), 迁移宫(跑到外面的我),奴仆宫(朋友),官禄宫(事业),田宅宫(家庭),福德宫(内在的我),父母宫(亲人) 2、宫之间的关系: 本宫:我们讨论哪个宫位的时候就把哪个宫位叫做本宫 临宫:与本宫相临的宫位, 就是临宫 对宫:与本宫相对的宫位, 称为对宫 夹宫:被相邻两个宫位所夹, 称为夹宫 三合宫:从本宫顺数、 逆数各5个宫位, 形成的三方, 称为三合宫。十二地支宫位可以形成4组 三方四正:三合宫再加上对宫,就是三方四正了,紫微斗术论命,非常重视三方四正所遇到的星曜, 由此来判断吉凶。 3、第一梯队——精兵强将出场(十四主星) 1由紫微星带领紧跟其后的有天机、 太阳、 武曲、 天同、 廉贞逆转命盘排兵布阵: ⼝号是:紫微逆行天机星, 隔一太阳武曲辰, 连接天同空二位, 廉贞居处方是真 (红色) 2由天府星带领紧跟其后的有太阴、 贪狼、 巨门、 天相、 天梁、 七杀、破军顺转命盘排兵布阵 ⼝号是:天府顺行是太阴, 贪狼而后巨门临, 随后天相天梁位, 七杀空三是破军....
13条老人言 2023-06-09 13条老人言实用心眼。 ·1、宁娶寡妇不娶生妻。 ·2、好男不赌好女不舞。 ·3、娶妻不娶'打牌女',嫁人不嫁'钓鱼男'。 ·4、亲戚再近少往来,朋友再好不共财,亲朋共财断往来。 ·5、一屋不住三辈人,吃饭不坐乌龟席,饿死不打亲戚工,穷死不耕丈人田。 ·6、啥钱好赚?男人好色的钱,女人虚荣的钱,老人健康的钱,小孩教育的钱,懒人偷懒的钱,富人怕死的钱,穷人想一夜变富的钱。 ·7、荒地无人耕,一耕有人争,两家养驴,驴会瘦,合伙租船船会漏。 ·8、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局势不在力耕。 ·9、狗咬人咬生人,人咬人咬熟人,狗咬生人为主人,人咬熟人为自己。不怕虎狼当面阴,就怕交人两面心。 ·10、狐朋狗友墙头草,饭菜再好喂不饱。汤没盐不如水,人没钱不如鬼。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天下知恩图报少,世间翻脸无情多。 ·11、男人心软一生穷,女人心软腰带松,一人赚钱全村馋,一人致富全村拦。心软之人便是无福之人。心软看似豁达实则愚钝,看似善良实则懦弱。 ·12、当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轻我贱我误我骗我,只需忍他由他让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13、人生的终点是棺材,起点是娘胎,....
7个凡是让管理更简单 2023-05-04 7个凡是让管理更简单 1.凡是工作,必有目标 2.凡是目标,必有计划 3.凡是计划,必有执行 4.凡是执行,必有检查 5.凡是检查,必有结果 6.凡是结果,必有责任 7.凡是责任,必有奖罚
南师开示:为什么要通气脉?忘身用的! 2023-05-04 **南公怀瑾老师开示: ** 开示于1978年 准提法门生起次第有两层意义:第一在你们刚学佛到现在,就是在生起次第中慢慢培养善根;第二,从修持至大彻大悟,成就了就叫圆满次第。生起次第的修法,你随时随地在修,等于有禅宗参话头的大澈大悟的精神在内,一起修马上跟着圆满次第就上了。生起次第由真空生妙有,圆满次第由妙有返回真空,所以生起、圆满二次第都俱足。 最后,明点由中脉一直冲上来,(示某某法师)你境界到了这里,不晓得用,如果再不问,明点一辈子白升起,白修了。将来此生结束时,四大分散之际,动一念嗔心,发一个脾气,就入阿修罗道了;四大分散时,一点都没有此想,才能上升诸禅天,至于在欲界天或色界天则不一定。现在你晓得了冲入虚空之法,则是天人合一的路子。《楞严经》所谓“如来从顶上放光,有化如来入宝光中。”就修到了这境界。这一法一试,马上轻松了,脐轮的拙火立即上升,立刻就成就。你以前不知,走了十几年的冤枉路,有些人想修到这样,修了几十年还到不了。很重要的一句话:“从顶上出去,明点一直从中脉上升到顶,到虚空。” 如此一来有个好处,人功夫做好了以后,全身都无感觉,还容易,最难忘是头部。有人功夫通了,全身都没....
十六特胜——南怀瑾先生:正修行之路 2023-05-04 录自《瑜伽师地论 声闻地讲录》 (南怀瑾先生 著) 修定的初步 “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世尊于无漏方便中,先说三摩地,后说解脱。由三摩地善成满力,于诸烦恼心永解脱故。于有漏方便中,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由证方便究竟作意果烦恼断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或有俱时说三摩地及与解脱,谓即于此方便究竟作意,及余无间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与彼解脱俱时有故。” 这一段你们千万要抄下来,既然学佛出家,这是正修行之路,不管你们修哪一宗,不照这条路修,皆是魔说;照此道修者,名为佛说。我郑重地告诉你们:“此为法王法,法王法如是!”听到没有?这些话如果是有业障、有魔障的人,就听不进去,或者听不懂,或是失念没有听到。这一段非常重要,下面逐句再加解释。 “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我讲累了,你们哪位代我讲讲看,讲错了没有关系,当学生谁不错?到了无学地才可以说少错,在有学地是会有错的,何况你们有学地都谈不上。初果罗汉到三果罗汉还是有学地,到了四果大阿罗汉得了灭尽定,才是无学地,所以你们尽管讲,讲错不要紧。 (有几位同学起来讲,讲后老师总结。) 讲不出来的同学更要注意,就可知你们本来就是糊涂....
清静经原文 2023-04-26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
十六特胜——安般念(专注呼吸)要点 2023-04-26 安般念(专注呼吸)要点 佛教的禅修方法有两大类,即止禅与观禅。止禅是培育定力的修行法;观禅是培育智慧的修行法。 在这两种方法当中,止禅是观禅的重要基础,因此佛陀在《谛相应》里说:“诸比丘,你们应当培育定力,有定力的比丘能如实地了知诸法。” 所以,我们鼓励初学者先修行止禅,培育起深厚的定力,然后修行观禅,照见诸法实相。 在止禅的四十种方法当中,我们通常教导初学者先修行安般念。因为多数人,能借着修行此法门成功地培育定力。 佛陀在《相应部》建议弟子们修行安般念,他说:“诸比丘,透过培育与数数修行安般念所产生的定力,是宁静且殊胜的。 它是精纯不杂的安乐住处,能在邪恶不善念头一生起时,就立刻将它们消灭与平息。” 《清净道论》则说:“在一切诸佛、某些辟支佛及声闻弟子,藉以获得成就与当下乐住的基本业处中,安般念是最主要的。” 因此,大家应当对这个法门深具信心,并且以至诚恭敬的心来修行。现在,我将介绍修行安般念的基本要点。 第一点:身体坐正,保持自然,全身放松 你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坐姿。如果盘腿有困难的话,就不需要盘腿。你可以将两腿,并排平放在地上,而不必将一腿压在另一腿上。 使用适当高度的坐垫,可以....
引磬的解释 2023-04-26 首先让我引用南怀瑾老师的报告作为切入: 我们人,当然在“五趣杂居地”以内的。当然有眼睛、耳朵、鼻子(呼吸),鼻、舌前五识都有。如果到了初禅的境界,初禅就是“二地”了,超过了“五趣杂居地”到了色界天的初禅天了。这个时候,鼻识、舌识两个不起作用,只有眼睛、耳朵、身体三识还存在。怎么讲法呢?入了定的人、初禅的人,呼吸没有了、停止了么,所以鼻识不起作用了。嘴巴当然不吃东西,连口水都不咽了。你们初学打坐的还嫌咽口水啊咕噜咕噜还在咽,到了真正入初禅定以上,连口水也不需要咽了。那么呼吸自然停止了么。鼻、舌两识不起作用了,不是没有哦,潜伏了、不起作用了。只有眼识还存在、耳识还存在,所以入定的人,你叫他,有时候听不见。你拿引磬,这个引磬“叮….叮…..”这么一敲,他就可以出定了。 有时候定了自己出不来的时候,你们学打坐的注意哦在家里。万一瞎猫撞到死老鼠的时候,你们在家偶然入昏沉定,出不来定,这就拿着这个东西,吩咐旁边人千万不要碰你身体,千万不要碰;更不能摇动。那么,就拿这个引磬,在耳朵边上慢慢地敲,慢慢地敲、慢慢敲,他就会出定了。所以这个叫引磬。也就是通“官印阀门”,是什么道理呢?讲物理的道理,这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