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特胜——十八神变
一、《法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所说︰{1}右36胁出水,{2}左胁出火,{3}左出水,{4}右出火,{5}身上出水,{6}身下出火,{7}身下出水,{8}身上出火,{9}履水如地,{10}履地如水,{11}从空中没而复现地,{12}地没而现空中,{13}空中行,{14}空中住,{15}空中坐,{16}空中卧,{17}或现大身满虚空中,{18}现大复小。
二、《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所说︰{1}震动︰谓普动一切世界。{2}炽然︰谓身上出火,身下出水。{3}流沛︰谓流光遍照。{4}示现︰谓随其所欲,示现佛土。{5}转变︰谓令火成水,令水成火。{6}往来︰谓往来山石之中,无所障碍。{7}卷、{8}舒︰谓能卷舒雪山等。{9}众像入身︰谓纳大众、大地于己身中。{10}同类往趣︰谓能往趣彼处,同其色类。{11}隐、{12}显︰谓隐显出没自在。{13}所作自在︰谓往来去往,毫无碍难。{14}制他神通︰谓一切具神通者所现神通悉能制伏。{15}能施辩才︰谓一切有情辩才穷尽时,能给与辩才。{16}能施忆念︰谓若诸有情于法失念时,能给与忆念。{17}能施安乐︰谓能令听法人身心安乐。{18}放大光明︰谓能身放光明,作诸佛事。
若以《法华经》所说与《瑜伽师地论》所说相较,则前者{1}右胁出水至{8}身上出火,相当于后者{2}炽然。{9}履水如地、{10}履地如水与{13}至{16}空中行住坐卧六种相当于{6}往来。{11}从空中没而复现地、{12}地没而现空中同于{11}、{12}隐显。{17}现大身满虚空、{18}大复现小相当于{7}至{9}卷舒及众像入身。
三、法师讲解
佛不仅示现种种神通,还要生起种种的变化。转换旧质名为变,也就是转换与原来不一样的称之为变;无而忽有名为化,原来没有的现在忽然有了称为化。《华严疏钞》中讲了十八种神变,这十八种神变,佛及菩萨都可以做到。
第一种是震动,就是震动大地。佛菩萨定自在力能普遍震动大地,《大般若经》中讲有六种震动: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无论是一栋房屋、一个院落、一座寺院、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小千世界、中千世界、甚至是大千世界乃至无数世界,诸佛菩萨都能令其震动。当然这种震动不是我们认为的大地的地震,是瑞相,非常柔和的。
第二种是炽然,就是说身相明显。由于佛菩萨定自在力,从自身上出种种光,青光、黄光、赤光、白光等,所以称为炽然。
第三种是流布,佛菩萨定自在力能将佛法流布于众生。比如在《法华经》中普贤菩萨说:“我当以神通力守护是经,于阎浮提广宣流布,令无断绝。”
第四种是示现,佛菩萨依定自在力示现种种身,度化一切众生。
第五种是转变,由佛菩萨定自在力起胜解通,身体能变大变小,变大地为黄金,变长河为酥酪,变砖瓦为金玉,变草木为饮食,总之能随心转变一切物来利益众生。
第六种是往来自在,这就是高山大河等等一切都不能阻碍,上到梵天、旁到十方都能随心即到。比如世尊在灵山讲《法华经》时,普贤菩萨与无量大菩萨众,从东方宝德佛国来到娑婆世界的灵山听受法会。还有我们读《地藏经》,《地藏经》中那个地狱“若非业力,即须威神”,所以任何的地方都没有阻碍,往来自在。不但天上地下,十方国土都可以往来自在,没有任何的阻碍。
第七种是卷变,由佛菩萨定自在力能令须弥山入芥子中。须弥山那么大,能入一毫端的芥子当中,而且能令无量世界在一尘之内,不但须弥山,无量世界都能在芥子内、一尘之内,这称为卷变。
第八种是舒变,刚才讲的是把大的能入在小的里面,这个舒变是把小的物质扩展成大的,能让一尘一毛能够遍法界。
第九种是众像入身,就是身体内能包容一切形像。如摩耶夫人身内能含容无边世界大菩萨众听法,又比如普贤菩萨身内佛佛无尽、佛毛孔内菩萨重重。
第十种是往同类趣,佛菩萨由自在力能现身于六道受生,在哪一道受生,身形就和哪一道众生一样,这样就能以同一类的语言说法教化。
第十一种是隐变,就是从有现无。诸佛菩萨能于大众面前忽而不见,比如文殊师利菩萨在灵山法会中,回答完弥勒菩萨的问题之后,大众突然见不到文殊菩萨了,原来文殊菩萨已经隐身到大海中的娑竭罗龙宫去了。隐变,隐身不现。
第十二种是显变,是从无现有。隐变是从有现无,显变是从无现有。比如在灵山会上,从大地涌出无量菩萨,每一位菩萨都现百福庄严、都具足百福庄严。
第十三种是所作自在,由于定自在力,于一切世界行住坐卧、所作所为都能随意自在利益众生。
第十四种是制他神通,就是制约,佛菩萨以定自在力能制服一切外道的邪通,我们世间都叫斗法。佛菩萨的自在力、他的神通能制服邪魔外道的一些邪通。
第十五种是能施辩才,这个对我们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凡是志向佛菩萨求智慧的人,佛菩萨都能施与。就像我每天讲经,开课以前都要先拜佛,求佛菩萨加持我能够得智慧、能够把经讲得明白。必须要求佛菩萨的加持,这样我们才能弄通、才能明白佛所讲的甚深之理。要是没有佛菩萨的加持,凭我们的这种智慧,讲这种大部头的经典是根本不够的,必须要求三宝的加持。所以说,我们没有任何可以傲慢,离开了三宝的加持,那我们的这种智慧是非常不够的。所以就是能施辩才。
唐代的高僧利涉法师,他向观世音菩萨去求辩才无碍,观音菩萨加被他得过人的辩才。根据《宋高僧传》中记载,当时有一位儒士挑动起辩论大会,他的目的是为了让唐玄宗去排除、去除掉佛教和道教。这个儒士叫韦玎,挑斗辩论大会,为了排斥道教和佛教。韦玎也是并非等闲之辈的,在前几场的辩论当中,他战胜了道教的叶静能和佛教的思明法师,这两位法师在道教和佛教,当时都是有一定的才能和地位的。在这种情况下,利涉法师求观世音菩萨加持与他辩论,这次辩论以佛教的胜利而告终。这是能施辩才,我们的这种辩才一定是要利益众生的,是正辩才,而不是歪搅胡缠的辩才。
第十六种是能施忆念,就是让人知过去世。佛菩萨能加被有情众生让他能回忆起过去久远劫的事情,让他能够知苦,知苦与乐求佛道。
第十七种是能施安乐,佛菩萨以大悲力拔众生苦,令得安乐。
第十八种是放大光明,佛菩萨能放光明照一切世间。
摘自 宏圆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