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638264600 的个人博客

记录精彩的程序人生

十六特胜——南怀瑾: 详解“四禅八定”

一、初禅定

从离生“有寻有伺”静虑,就是离。古代的翻译,鸠摩罗什法师那个时候的翻译,离生喜乐。简单明了,清清楚楚。玄奘法师的翻译,也简单明了,清清楚楚,又加了一点注解。初禅从离生,没有用喜乐两个字了,有寻有伺,初禅就是说你静坐在那里,还在寻找。初禅境界,你注意“离”,为什么加一个离生喜乐?脱离原来旧有的习惯,同时由精神跟肉体的作用,慢慢修养到最高处,有脱离之感,有解脱之感。换句话说,精神、身体有升华的境界,就升华了。那么有离,有脱离之感,而生出来什么呢?喜乐。

二、禅定生喜乐

身心如同离开,与物理世界脱开一般,有一种远离的感觉。现在你们打坐时,虽在理上都知道了“我”,见到意识清净,但非本来面目,解脱不开身体的感觉,解脱不开时间空间,物理世界的观念习气。要离开这些观念,才得离生喜乐。中国人综合经验来说出入息停止了,名为气住,始能达到离生喜乐。如此,中国道家说,人服气可以才生不老,可以辟谷。印度瑜伽术也有此同样说法,但还没有中国多,如法师昨天表演道家功夫的一套,在印度瑜伽术中也有此功夫,谓之腹贴背。现在世界上有很多炼道家或瑜伽术有功夫者,可达到气住的地步,但要注意这并非二禅。二禅是禅定的功夫深厚了,然后达到出入息自然停止,并不是以气功勉力达到,这是一个关键,非常重要。所以做学问必须要仔细,不能混淆而谈,必须有科学精神。如此出入息自然停止了,达到气住,才能离生喜乐。光想求证果位,不用功不行,要一步一步地努力。

三禅、离喜得乐

“离喜得乐”,离喜即离心境上的喜悦,只有定境之乐,浑身十万八千个毛孔无处不乐,故大乘经典说菩萨内触妙乐,然后才可舍欲界粗触之乐,不到达此地步,休妄言无情色之欲。要知此欲界中众生,哪个不是因欲念而来的?中国人综合经验,谓三禅为脉住(这在佛经上是看不到的)。心脏脉搏接近停止了,此与瑜伽术之勉力使心跳停止不同。后者是用妄想之念力控制,使之停止,而三禅是妄念不起,自自然然地就达到的,此是大关键,不可不察。到三禅后,出入息停止,渐渐心脏脉搏接近停止了,但全身暖而柔软,连筋骨都软化了,如婴儿之体,如老子所说: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即如婴儿之体,内触妙乐,可以返还童真天地的境界。

四禅、舍念清净

其境界“舍念清净”,既然气住脉停,如何还有念呢?此是指身见,人我执的小我的念,再舍此我之妄心,才进到相似无我的大我。所以上午告诉你们“念佛是谁?”“是我!”乃理上事,还必须在事上证到才行,还早得很哩!必要在舍念之后才得清净。《楞严经》所说的:“清净圆明,含裹十方”,有些人认为在理上一悟即可到达,即行了,哪有这种事?光是理上悟到是抵不住事的。现在是什么时代!得拿出修证的证据才行。故《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不修持还行吗?口头佛法谁不会说?我们既然全心全意深入地学佛法,就应该求证嘛!

四个定境

(一)色无边处定

色代表光明及物理世界,即色法,是很抽象的观念,精神有时也包括在内。此境界将四大:地水火风都化空了,能与宇宙相通,色无边际。现在我们打坐,都不超出肉身四大的范围,如何能有神通?眼识所及要到无边际处才算数。

(二)空无边处定

现在有些人打坐不是空空洞洞的境界吗?但空的边际只是在此色壳子的范围,更不能包括此虚空,如何能说到求证呢?

(三)识无边处定

识即意识精神,可在刹那之间,超越十万八千里无边处,放之弥于六合,收之退藏于密。

(四)非想非非想处定

非现有思想,也非说其无作用,是有作用的,百千万亿化身皆可办到,是妄想又非妄想,也可看到的。

以上即是四禅八定,我们还听到的所谓九次第定,是加了一个灭尽定,代表一切境界皆灭尽。


标题:十六特胜——南怀瑾: 详解“四禅八定”
作者:三学一心
地址:http://bk.isseeker.com/articles/2023/06/26/1687741538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