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638264600 的个人博客

记录精彩的程序人生

十六特胜——安般法摘录

身体内部有病,佛教你修“安那般那”,治病的方法只有一个字“止”,止息治万病。……能修到止息,身体内部的变化就很大了,非常非常大。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当你全身充满了气,把念头都抛开,慢慢地气也稳定了,这时就可以常在不呼不吸中。其实也不是绝对地不呼吸,只是隔了许久才呼吸一次。如果此时有气进来,把它放出去,身体就空灵了。这时身中就会生起光明,可能在头部或者在背上,或者最好的情形是在下半身生起的。此时口水分泌会特别旺盛,不用吞咽,它自然会下去,这就是甘露,是最好的双性荷尔蒙。慢慢地连身体的感觉也没有了,进入了光明定中。
我只能为你讲到这里了,讲多了反而会害了你。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安那般那修法归纳到最初,就是用生理上的呼吸,配合这个心来修持。……修安那般那,能够知道呼吸的也是心,能够用这个方法把呼吸自然停止了,到达某种境界,也是唯心(心物一元之心)的作用。所以要认识心,不要光在呼吸上求止息,这个观念先要搞清楚。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告诉你,呼吸这个问题,就是气了。我们很明显感到的是鼻子气的往来,其实不只是鼻子气往来。笼统讲,全身十万八千毛孔到处都在呼吸,可是一般人没有认识到呼吸,等于鱼在水里认不到水。鱼也在呼吸,那个水吸进来喷出去,鱼在水里面认不得水。人在空气里头呼吸,认不得空气、呼吸。比如你看大家都在忙,我们讲话动作都靠这个东西,可是看不见。没有高度智慧的人,看不见呼吸,只是听人家讲,理念觉得有个呼吸作用。有高度智慧的人,就会看清楚了呼吸。
我们普通人到什么时候才知道呼吸呢?在枕头上,想睡还没有睡着,听到自己呼吸了。在这个时候,越听到自己呼吸,越睡不着了,失眠的人听呼吸最清楚,平常听不清楚,毛孔的呼吸就更不用讲了。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如何止息?有很明显的例子,看东西,很注意时,呼吸很轻微了,会停止,因为注意力集中了。还有,很害怕时,或者碰到很高兴的事时,那一刹那,呼吸会停止。为什么停止?因为你思想专一了,这是止息的道理。
结论:一个人的精神思想专注某一点,呼吸自然和思想结合在一起,这叫专一精神。一个科学家思考某个问题时,或者一个文学家写一篇文章时,在集中思考的时候,呼吸差不多都停止了。
懂了这个原理,那你修行时,把思想念头完全放空灵了,听其自然,而知道自己呼吸往来,这个就是修安那般那了。然后思想完全没有杂念,完全空灵了,这个呼吸慢慢充满,它自己自然停止了,这个叫做止息。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图片
由初步起修,到证果成阿罗汉,再到成佛,不论大小乘,都不离这个安般法门。……借着炼气修气,最容易达到这个目标。炼气只是初步,因为真息并不是气,这个初步的方法,等于靠火柴来点燃一个东西,使它燃烧。所以密宗称之为“燃法”,是靠我们后天的呼吸,来点燃与生俱来,本有的原“炁”,使其发挥功能。

——《如何修证佛法》

佛告诉你真正修道是数出息,注意出息,这个秘密重点我告诉你了。

佛讲的秘密,大家看经典不注意,我就看出来了,当时对佛磕头,你总算吩咐后代的人了;可是后代的人自己不修,那就没有办法了。 修涅槃注意出息,出息怎么数?当你数出息的时候,你把所有的一切,连自己的生命,一切烦恼、病痛,跟着出息放出去。尤其是感冒生病,或者身体里头生瘤、生癌啊,让它一齐跟出息出去,出去就空了。你如果这样数息,身体马上就轻松了,先试—分钟再说。

这不是讲理论,自己试试看,不—定盘腿,任何姿势都可以。 呼吸本来有的嘛。你注意出息,思想跟着呼吸自然走,一切烦恼痛苦,一切病痛、业障,呼出去就没有了。呼出去再进来的那个是干净的,到你里面又变脏了,氧气进来变碳气,接着碳气就呼出去了,一切病痛也没有了。注意数出息,不是注意数入息。一般练气功修道的,准备练工夫时,先吸一口气闭起来,那不是找死吗!练武功的更有这个毛病,我看到练少林工夫的也有这个毛病,最后气还是要出去嘛。最后“嘿”一声,气出去了才发生力量。那些人就不懂了,拼命吸一口气闭住。真正“空”的力量比“有”的力量大,如果你气进来保持住,那就不好了。数息这个初步懂了吧!

数息的目标再讲一遍,你打起坐来数息一二三,为什么用数呢?能数的是心念,不管你数不数呼吸,同呼吸没有关系,不过借用呼吸把这个心念拉回来,跟呼吸配合。 大家学佛学道,拼命在那里数息,我说你们是学佛还是学会计啊!呼吸是生灭法耶,进来又出去,出去一定是空的嘛,你数那个空的东西干嘛!可是佛为什么叫你用数息呢?因为你心拉不回来,所以用呼吸往来做工具,把心拉回来,心回来你就不要数了嘛!不数干什么?随。

第二步是随息。呼吸出去知道出去,进来知道进来,旁边那些思想妄念一概不要理。那等于昨天我讲禅宗祖师的一句话——“龙衔海珠,游鱼不顾”。 听懂了吗?心念专一,旁边的杂念思想,一概不理。“龙衔海珠,游鱼不顾”这句话,初步可以借用到这里来。你专一了嘛!专一了就随息,气进来心念知道它进来,你管它到哪里!但是你有感觉的。

这个气进来,庄子说“众人之息以喉”,记住哦!普通人的呼吸只到胸部肺部,或者身体不好,只到喉部。“真人之息以踵”,得道的人,有工夫的人,气一进来,一直灌到脚底心。我老实告诉你一个经验,像我呼吸,没有感觉到身体有呼吸,但四肢脚心脚趾头气都到了。你气长命就长嘛,气短命短了,这叫随息。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大小乘的法门不离十念法,十念法中的念“阿那般那”为一切修定法门之共法。而天台宗的六妙法门(又名小止观)也是念阿那般那的一种。同时也是修证菩提道果之简要法门。六妙法门包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一、数
数息为六妙门之第一步。所谓息,即是一呼一吸之间,叫一息,也叫一念。数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计算其次数。数息的目的在于去除妄想,因为凡夫一念之间具有八万四千烦恼,数息等于是打鱼拉网,慢慢收,心收拢之后,一到心无散乱时就不要数。如果再数,则是头上按头,多此一举。不用数之后即须随息,若强再计数,便是自增妄想。至于计数的方法……由一数至十,再由十倒数至一,如此反复,做到呼吸时只有数字没有其他杂念(1、2、3…10、9、8…2、1…)……如果在数息中间,岔入其他妄想,又须再来从头数起。……数的过程呼吸对于风大的感受分别为风→气→息三个层次。开始时,呼吸粗,称之为风,静定后,呼吸较细,称之为气。再进一步,身心宁静,只有感觉自己内在呼吸,却听不到呼吸声音,这就是息。到了息,就不要数了,即进入随。……
二、随
数到了“息”就不要数,于是进入“随”的情况。此时即如后世道家所说“心息相一”。心念与气息如同盐与面粉结合成一体。心念仿佛是探照灯,气息如飞机,飞机飞到哪里,探照灯就照到哪里。……
三、止
息灭之后即止,如密宗的宝瓶气。息也灭了,杂念也停了,称之为止。……此门修法可以却病延年,此身虽为四大假相,但无它也不能证道。因此对四大的调和非常重要……
四、观
观,即观察妄惑,达观真理。到了止,不修观,则与外道相同。佛法之异于外道者,在于般若慧。慧从何来?从起观与修观而得。如何起观与修观?必须研究慧学,如“唯识”学所讲述的,即属于最高智慧的观待道理和证成道理。
五、还
观之后为还,还,就是回转之意。回转到法身,般若,解脱。法身,乃心念清净的属体。般若,是圆满无瑕的属相。解脱,为千百亿化身的属用。“法身、般若、解脱”三样平等具足,即称之为还。例如对人、对事、对物的执着,则非解脱。如白痴虽然形似解脱,但却绝无慧知。如非白痴,于得失,是非,人我之际,了无挂碍,如人辱我,欺我,不因此而生气,反生悯慈之心,即渐接近般若解脱,清净法身的境地。
六、净
还之后为净。此是真正的净土。即如净土宗的唯心净土,清净法身。以上六项,简略说明天台宗的六妙法门。
——《定慧初修》

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知息遍身,重点在“知”上,不在呼吸上


标题:十六特胜——安般法摘录
作者:三学一心
地址:http://bk.isseeker.com/articles/2022/11/08/1667872298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