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638264600 的个人博客

记录精彩的程序人生

南怀瑾老师——南怀瑾老師為歐美同學會2005委員會開示記錄:中學為体 西學為用(缘起)

南老師說:「中學為体 西學為用」

时间:2008年5月27日 下午至晚上


地点:太湖大学堂


总编辑:刘雨虹


纪录:张振熔

第一講

开场白

我这个老顽童是一无所长,一无所能,一辈子无所成就的人。今天我们在一起,都是李青原这位老同学玩出来的,她是经常给我出难题的。前不久,她说大家希望有机会请我跟谈一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问题。我听了哈哈大笑,我说你们怎么乱出主意啊?这个问题不是问题,中国人讨一个外国太太,或者外国人讨一个中国太太,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了嘛!当时是那么说笑的。后来我说好啊!你们要研究这个问题,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的大问题。她本来说要到欧洲去有事,我说那就下一次再说。她听我这样一讲,就说欧洲不去了,把机票赶快退了,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这就是这次事情的缘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问题,不是问题,但要真正讨论东西的文化思想,至少要几十个钟头。有人说这是满清末期大家闹革命,要推翻中国三千年来的帝王政治制度时,张之洞提出来的。其实这个问题,最初是「万国公报」华文主笔沈毓桂在1895年(清光绪廿一年)发表的〈匡时策〉中说的,后来张之洞〈劝学篇〉也引用,并推广论述。讲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先 要研究张之洞这个人,还有他和曾国藩、李鸿章、盛宣怀等,以及和初期国外留学回来的容闳、辜鸿铭这几个人的关系。更涉及乾隆以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一直到 光绪、宣统这个清王朝的衰亡,这是很长时间的一段历史文化问题。我这样一讲,你看内涵数据就那么多了,再讨论起来中西方学者沟通之间的矛盾对立,就更为突 出了。
我常常想做一个研究,恐怕一百多年来没有人做过的,就是以一个世纪为标准,倒推回去,譬如推到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那个时代的一百年,当时西方出现什么人,什么思想;东方出现什么人,什么思想,就会发现,东西方的情况,几乎是相同的。所以古人有两句话「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道理都是一样。我也活了九十多岁,看到整个这一百年,很想把东西方做一个对比,因为一般学者没有严格的讨论过这个问题。诸位都是全国现代的菁英,希望能真正读书研究做这一件事。

我们本题是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实到现在这一百年,都是西学又为体又为用啊!没有中国文化,中学为体的东西好像没有啊!包括政治体制、人文思想、教育、经济、一切等等,没有一样是中国的啊!我常常说学经济的,连自己的经济学都没有看过。如果研究这个问题,牵涉到印度史、日本史、韩国史、中国史,在这一百多年的变化中,都相互关连的,这是历史哲学演变的大问题。

谈到中学为体,顺便讲一下满清入关以后,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对中国文化做了几件大事,功劳非常大,超过了汉唐。第一是把中国文字统一起来,所以研究简体字和繁体字,研究中国文化,真要认得中国字,先要注意一本书,就是《康熙字典》。这部字典把中国几千年的文字加以整理,是一大功劳。二、编辑《四库全书》,把中国的文化作了系统的整理,又是大功劳。三、在康熙时编了一部比《四库全书》还实用的《古今图书集成》。我讲过几次这部书以后,听说有人还推广销售。大家千万注意,要研究中国经济的体制,有一本书,其中数据报括从上古到明清之间的经济体制。这本书就是《古今图书集成》的〈食货志〉,不叫经济。经济这个名辞是日本人先翻译的,我们的许多翻译名称用的是日本的二手货。〈食货志〉的所谓食,是老百姓吃的;货是货品,可惜这本书没有人去研究。

第三讲

中国文化与生命科学

本来准备晚饭后大家随便谈天,现在你们又问中国文化修身养性的问题。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家,有三句话需要了解的,就是佛家讲「明心见性」,儒家叫「存心养性」,道家说「修心炼性」。实际上,这就是生命的大科学。

《大学》里头有几句话,你们大概都会背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原则。中国自古的传统文化,六岁入小学,十八岁已成为成年人了,便进入大学。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所谓大人,就是成年人的意思,成年人的第一课,先要认知生命心性的基本修养。所谓「明明德」,就是明白心性问题。这个德字,「德者得也」,得到生命本有的学问,这属于内学,也叫内圣之学。

儒家所谓的圣人,在道家老庄的讲法叫真人,你听这个名称,就可以知道,一个人成年以后,没有真正修养心性,都是不够成熟的,就不足以称为成年人。以真人这个名称来说,必须要有真正心性的修养,认得那个生命根本。道家所说的真人,就是神仙,超乎一般平庸的人了。换句话说,没有明白自己生命根源的心性以前,都是行尸走肉的凡人,也就是假象的人而已。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在说明「内圣」以后,才可以起大机大用之「外王」。这个「王」字,「王者用也」,上至帝王,下至贩夫走卒,不过是职务的不同,其实都是启动心性外用的行为。所以「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样才是一个完成圆满人格的人,也可以叫他是圣人或真人了。

那么怎么修养呢?我背给你们听,这里头有七个程序,「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你看「知止而后有定」,第一个是知性的问题。「知」,就是每个人生来能知之自性的功用,学佛学道,成仙成佛,第一步也都先要知道「知止而后有定」。譬如我们大家现在坐在这里,都知道自己坐在这里吗?这个能知之自性是什么呢?这个能知之自性,不在脑里头,也不在身上,是与身心内外都相通的。但现在西方医学与科学,都认为能知之自性是生理的、唯物的作用,归之于脑的作用,其实脑不过是身识的一个总汇。这个问题要详细研究,是很深刻、很广泛的,不是一两个钟头能讲得清楚。我们中国文化讲本体是心物一元的,知性不在脑,是通过脑而起作用,这个要特别注意。

再说我们的思想、身体要怎么定呢?平常人的知性,是跳跃、散乱、昏昧不定的,但是又必须要以知性的宁静、清明,把散乱、昏昧去掉,专一在清明的境界上,这才叫作「知止」。知止了以后再进一层才是定。佛教进来中国以后,把大小乘修行的一个要点叫「禅定」。「禅」是梵文的翻音,「定」是借用《大学》「知止而后有定」这个「定」字来的。

这个「知止而后有定」的境界,渐渐会进入一种安详、静谧的状态,这叫做「静」。到了静的境界以后,再复进入非常安宁、舒适、轻灵的境界,这叫做「安」;借用佛学特别的名辞,叫它是「轻安」。再由轻安、清明,不散乱、不昏昧,非常接近洁净的境界,就会发起「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慧力,这叫做「虑」。

这个「虑」的意思,不是思想考虑的虑,是在定静安适的境界里,自性产生的智能功能,不同于平常散乱、昏昧的思想,它是上面所说的「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智慧境界,这两句话是出在曾子的学生子思所著的《中庸》里的名言,就是对于「安而后能虑」的诠释。我们现在借用佛学的名辞来说明这个「虑」字的内涵,就是「般若」的境界,中文可翻译为慧智,它不同于一般的聪明,我们现在用的思想学问都是聪明所生,不是慧智,慧智跟聪明大有差别。透过这个慧智,然后彻底明白生命自性的根源,那《大学》就叫做「虑而后能得」。得个什么?得个生命本有智能功能的大机大用,这才叫做「明明德」。

换句话说,我们这个生命,思想像陀螺一样在转,佛法告诉我们,一个人一剎那之间,思想有九百六十转,这是生命中认知的大科学。比方我们写一篇文章,或写一个字,那里头思想不知有多少在转动啊!你或给情人写一封信,「亲爱的,我爱你…」这一念之间的思想情绪已经从国外转起,转到中国了。像人们谈情也好,讲话也好,思想转动得很厉害,极不稳定。注意哦!比如我们说一个「现在」,这句话是一个思想,是一个念头在动,这是「想」不是「思」。当说个「现在」,里头早已经想到下面要说的另一句话,不止几百转了,这是很微细「思」的作用。因此要随时知止,把它定在那里,像陀螺一样虽在转动,其实陀螺中心点都在本位。所以说「知止而后有定」,这是第一步啊!

「定而后能静」,什么叫静?这里头牵涉到物理科学。宇宙的功能究竟是动还是静,都是个大问题。世界上万物的生命没有真正的静止,生理、物理的世界都在动。轻度的动,慢慢的动,看起来是安静的,这是假的静,不是真的静。譬如前两天的地震,本来地球内部都在变动,不过现在因为地球内部的物理变化,地和风(气)、水、火中间起大冲突,有大的震动,我们明显感觉到震动,其实有很多的震动,我们是感觉不到的,而有些其他的生物,反而比我们更能感受得到。

如何才能做到「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呢?最重要的就是要能「知止」,真正认知一个能使它安静下来的作用,才能做到所谓的大静、大定了,那就要牵涉到哲学上的本体论,现在只能大略带过。所以大学之道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须从知、止、定、静、安、虑、得的内圣的静养开始,这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教化的传统。


标题:南怀瑾老师——南怀瑾老師為歐美同學會2005委員會開示記錄:中學為体 西學為用(缘起)
作者:2638264600
地址:http://bk.isseeker.com/articles/2025/05/30/1748597764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