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638264600 的个人博客

记录精彩的程序人生

佛言集粹

《佛陀的智慧》附录一

佛言集粹​(​​​以《阿含》为主​**)**

https://mp.weixin.qq.com/s/BaiypwmAQIbsqRmU_N5nhA

佛法

如来无上医,所可疗治者,拔毒尽苦际,毕竟离生死。

如来治眼病,过于彼世医,能以智慧鎞,决无明眼膜。^1^

**注:1、**鎞:治疗眼病所用的一种工具。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三

彼世间良医,于生根本对治不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不如实知。如来应正等觉为大医王,于生根本对治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如实知。

《杂阿含经》卷十五第389经

譬如良医,识诸众生种种病源,随其所患而为合药,并药所禁,……如来亦尔,善知方便,于一法相,随诸众生,分别演说种种名相,彼诸众生随所说受,受已修习,除断烦恼,如彼病人随良医教,所患得除。

《大般涅槃经》卷十三

犹如青莲花,红、赤、白莲花,水生水长,出水上,不着水,如是,如来世间生、世间长,出世间行,不着世间法。

《长阿含经·游行经》

诸有自归佛,不堕三恶趣,尽漏处天、人,便当至涅槃。

《增一阿含经》卷二四

佛言:唯有正法,令我自觉成三藐三佛陀者,我当于彼恭敬尊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

《杂阿含经》卷四四第1179经

诸佛所师,所谓法也,是故如来恭敬供养。以法常故,诸佛亦常。

南本《大般涅槃经·四相品》

如秋满月,处空显露,清净无翳,人皆睹见,如来之言亦复如是,开发显露,清净无翳。

《大般涅槃经》卷五

我的法是用来渡过生死之海,不是被执着不放的。

《中部》134经

当自燃法灯,自归己法,莫燃余灯,莫归余法。

《中阿含经·转轮王经》

虽多积珍宝,崇高至于天,如是满世间,不如见道迹。

《法句经·世俗品》

佛告弥勒:若金银、琉璃、真珠、玛瑙、珊瑚诸宝,及诸乐具,不能令人离于老病死忧悲苦恼。弥勒,唯有正法能大利益,离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大宝积经·摩诃迦叶会》

若人不爱法,虽人而非人,不住于真道,不至涅槃城。既得此人身,功德所依处,云何不升筏,度诸有流海!^1^

离法常愚痴,有命亦如死,虽有人皮覆,愚痴同畜生。

注:1、有流:三界的轮回之流。

《正法念处经》卷五十

于诸财物中,信财第一胜;于诸滋味中,实语为第一。于诸寿命中,慧命为最胜,如法善修行,能得快乐报。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

于诸生死中,信为第一伴,智慧人胜宝,福德贼不劫。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

清净信乐心,名士夫胜财;修行于正法,能招安乐果;真谛之妙说,是则味之上;贤圣智慧命,是为寿中最。

《杂阿含经》卷三六第1013经

若有于此圣法之中,无信于善法,无禁戒,无博闻,无布施,无智慧于善法,彼虽多有金银、琉璃、水精、摩尼、白珂、螺璧、珊瑚、琥珀、玛瑙、玳瑁、砗磲、碧玉、赤石、旋珠,然彼故贫穷,无有力势。^1^

注:1、水精:即水晶。赤石:红宝石。此句所列举皆为当时人所认为极其贵重的珍宝。

《中阿含经·贫穷经》

孔雀虽以色严身,不如鸿鹄能高飞,

外形虽有美仪容,未若断漏功德尊。

《别译杂阿含经》卷一

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修此六念,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长阿含经·游行经》

祠祀火为上,诗书颂为最,人中王为尊,众流海为源,

星中月最明,光明日为上,上下及四方,一切有形类,

诸天及世间,佛为最第一。欲求其福者,当供养三佛。

《增一阿含经》卷四一

于正法中生起药想,于和尚阿阇黎所生起佛想,于自身所起病人想,于说法者起明医想。^1^

注:1、和尚阿阇黎:善于说法、精通佛教轨范的大法师。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

若欲礼佛者,当来及过去,当观空无法,此名礼佛义。

《增一阿含经》卷二八

佛出世难,人身难得;值佛生信,是事亦难;能忍难忍,是亦复难;成就禁戒具足无缺,得阿罗汉果,是事亦难,如求金沙、优昙钵花。^1^

注:1、优昙钵花:一种极难一开、开后很快即谢的花,即昙花。

^^

《大般涅槃经》卷二

若欲自正行,应修如来常,常观如是法,长存不变易,复应生是念:三宝皆常住。是则获大护,如咒枯生果。

《大般涅槃经》卷十

深信:佛、法、众僧是常,十方诸佛方便示现,一切众生及一阐提悉有佛性;不信:如来生老病死及修苦行,提婆达多真实破僧、出佛身血,如来毕竟入于涅槃,正法灭尽。是名菩萨信心具足。

《大般涅槃经》卷三一

其有众生,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却百万亿阿僧祇生死之罪。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当依四法,何等为四?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义不了义经。

南本《大般涅槃经·四依品》

苦谛

有三法世间所不爱、不念、不可意,何等为三?谓老病死。世间若无此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者,如来应正等觉不出于世间。^1^

注:1、应正等觉:应为“应供”(阿罗汉)之略。正等觉:具云正等正觉,最高最正确的觉悟,为佛的德号。

^^

《杂阿含经》卷十四第346经

如有大石山,高广无缺坏,周遍四方来,磨榨此大地,非兵马咒术,力所能防御。恶劫老病死,常磨榨众生。

《杂阿含经》卷四二第1147经

夫物应尽,欲使不尽者,此不可得;夫物应灭,欲使不灭者,此不可得;夫老之法,欲使不老者,此不可得;复次,病法,欲使不病者,此不可得;复次,死法,欲使不死者,此不可得。

《增一阿含经》卷二四

日夜常迁流,寿亦随损减,人命渐消亡,犹如小河水。

《杂阿含经》卷三九第1084经

一切众生命,如电、旋火轮,

如乾达婆城,速过不暂停。^1^

注:1、乾达婆城:海市蜃楼。乾达婆意译香阴神,“天龙八部”之一。

《正法念处经》卷六一

四时不暂停,命亦日夜尽,壮年不久住,恐怖死来至。见于死生苦,而生大怖畏,舍世五欲乐,^1^当求于寂灭。

注:1、五欲:对色、声、香、味、触的贪欲。

《别译杂阿含经》卷八

一切众生类,有命终归死,各随业所趣,善恶果自受。恶业堕地狱,为善上升天。修习胜妙道,漏尽般涅槃,如来及缘觉,佛声闻弟子,会当舍身命,何况俗凡夫!

《杂阿含经》卷四六第1127经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佛说八大人觉经》

人生不足贵,天寿尽亦丧,地狱酸痛苦,唯有涅槃乐。

《增一阿含经》卷九

人间和天上,有乐有美妙,比起涅槃乐,微小不足道。

《即兴自说·王经》

母子更相忧,牛主忧其牛,有余众生忧,无余则无忧。

《杂阿含经》卷三六第1004经

观乐作苦想,苦受如剑刺,于不苦不乐,修无常灭想。是则为比丘,正见成就者。寂灭安乐道,住于最后边,永离诸烦恼,摧伏众魔军。

《杂阿含经》卷十七第467经

命如花果熟,常恐会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

从初乐爱欲,可淫入胞胎,受形命如电,昼夜流难止。

是身为死物,精神无形法,作令死复生,罪福不败亡。

终始非一世,从痴爱久长,自作受苦乐,身死神不丧。

《法句譬喻经》卷五

一切诸世间,生者皆归死;寿命虽无量,要必当有尽。夫盛必有衰,合会有别离。壮年不久停,盛色病所侵。命为死所吞,无有法常者。诸王得自在,势力等无双,一切皆迁动,寿命亦如是。众苦轮无际,流转无休息;三界皆无常,诸有无有乐。……此身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上至诸天身,皆亦复如是。

《大般涅槃经》卷二

集谛

此缘起甚深,明亦甚深。阿难,于此缘起不知如真、不见如实,不觉不达故,令彼众生如织织相锁,^1^如蔓草多有稠乱,匆匆喧闹,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往来,不能出过生死。

注:1、如织织相锁:如织布,经纬线紧紧相扣。

《中阿含经》卷二四《大因经》

不如实知故,于色爱乐赞叹、摄受染着;缘爱乐色故,取;缘取故有;缘有故生;缘生故,老病死忧悲恼苦增,如是纯大苦聚斯集起。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有流。

《杂阿含经》卷六第108经

缘爱故,则有受;阿难,是为缘爱有求,缘求有利;缘利有分;缘分有染欲;缘染欲有着;缘着有悭;缘悭有家;缘家有守;缘守故,便有刀杖、斗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起无量恶不善之法。有如此具足,纯生大苦阴。^1^

注:1、苦阴:苦的五蕴。

《中阿含经》卷二四《大因经》

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界,一向生喜悦,爱染深乐着,诸天及世人,唯以此为乐。变易灭尽时,彼则生大苦。唯有诸贤圣,见其灭为乐。

《杂阿含经》卷十三第321经

爱欲为疮疣,蛆蝇诸恶觉,及诸贪嗜心,皆悉从意生。钻凿士夫心,以求华名利。

《杂阿含经》卷三九第1082经

见闻生贪好,欲望成结缚,如同群飞蛾,死于灯焰处。

《即兴自说·极度经》

耳目不防护,贪欲从是生,是名为苦种,生臭汁潜流,诸觉观气味,依于恶贪嗜。聚落及空处,若于昼若夜,远离修梵行,究竟于苦边。

《杂阿含经》卷三九第1081经

无有如欲火,无有如恚毒,无有如痴网,无有如阴苦。如实知此已,涅槃第一乐。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五引佛言

当知若诸众生所有苦生,一切皆以爱欲为本。

《杂阿含经》卷三二第913经

爱、不爱者,因欲缘欲,从欲而生,由欲故有;若无欲者,则无爱、不爱。

欲者,因念缘念,从念而生,由念故有;若无念者,则无有欲。

念者,因思缘思,从思而生,因思故有;若无思者,则无有念。

《中阿含经·释问经》

盲目陷情爱,必被欲网覆,被魔罗擒捉,如鱼被筌捕。

《即兴自说·贪欲经二》

芭蕉生实死,芦竹苇亦然。贪利者如是,必能自损伤。

《别译杂阿含经》卷一

贪人于昼夜,常无有安乐,以其多乐欲,爱箭射其心。

《正法念处经》卷五九

欲能缚世间,调伏欲解脱,断除爱欲者,说名得涅槃。

《杂阿含经》卷三六第1010经

有从爱生爱、从爱生恚、从恚生爱、从恚生恚。

《杂阿含经》卷三五第985经

爱为网、为胶、为泉、为藕根,此等能为众生障碍;为盖、为胶、为守卫、为覆、为闭、为塞、为暗冥、为狗肠、为乱草、为絮,从此世至他世,从他世至此世,往来流转,无不转时。

《杂阿含经》卷三五第985经

若无世间爱念者,则无忧苦尘劳患,

一切忧苦消灭尽,犹如荷莲不着水。

《杂阿含经》卷三二第913经

若现世欲及后世欲,若现世色及后世色,彼一切是魔境界,则是魔饵,因此令心生无量恶。

《中阿含经·净不动道经》

世间杂五色,彼非为爱欲,贪欲觉想者,是则士夫欲。众色常住世,行者断心欲。

《杂阿含经》卷二八第752经

譬如两木相磨和合生火,若两木离散,火亦随灭。如是,诸受缘触集,触生、触集,若彼彼触集故,彼彼受亦集;彼彼触集灭故,彼彼受集亦灭、止、清凉、息没。

《杂阿含经》卷十二第271经

邪见者,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是向邪者,违于法,不乐于法。

《杂阿含经》卷二八第787经

行善持戒

唯有罪福业,若人已作者,是则己之有,彼则常持去。

生死未曾舍,如影之随形。如人少资粮,涉远遭苦难,

不修功德者,必经恶道苦。如人丰资粮,安乐以远游,修德淳厚者,善趣常受乐。

《杂阿含经》卷四六第1233经

若作恶业已,终竟不舍失。彼人为贪缚,将入地狱去,财物则属他,自得恶业污。

《正法念处经》卷四三

当知一切有情,皆由自业,业为伴侣,业为生门,业为眷属,业为依趣,业能分定一切有情下中上品。

《本事经》卷一

罪业因缘,自身所造,非父母为,非从天堕。人行善恶,受苦乐报,如响应声。贪现前利,心行邪谄,不知后世累劫受殃。夫恶从心生,反以自贼,如铁生垢,销毁其形。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上

谓手自杀生、教人令杀、赞叹杀生、见人杀生心随欢喜,乃至自行邪见,教人令行、赞叹邪见、见行邪见心随欢喜,是名四十法成就,如铁枪投水,身坏命终,下生恶趣泥犁中。

《杂阿含经》卷三八第1061经

所谓淫欲及饮酒,是谓二法无厌足,若有人习此二法,终无厌足。缘此行果,亦不能得无为之处。

《增一阿含经》卷九

技术取财,其过薄少,毁谤贤圣,其罪甚重。

《长阿含经》卷十九

作恶不即受,如乳即成酪,犹灰覆火上,愚者轻蹈之。

《大般涅槃经》卷九

不作贩卖轻秤小斗欺诳于人,因他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

《大般涅槃经》卷十一

慧者独修善,如王严治国,如象独在野,独行莫为恶。

《中阿含经 · 本起经》

世间聪慧人,能防身语意,令不造诸恶,名真健丈夫。

《本事经》卷五

若人依止恶,不名自爱身,既不自爱身,世间更何爱?

《正法念处经》卷五七

如负少物者,度水则不没,少恶业之人,上升不下沉。如鸟翅坚牢,行空无障碍,持戒坚固者,则生于天中。

《正法念处经》卷三六

此三业如是相似,我施设意业最重。

《中阿含经》卷三二《优婆离经》

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一者求财所愿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长阿含经·游行经》

出家而破戒,二俱无所成:谓失在家仪,及坏沙门法。宁吞若铁丸,烊铜而灌口,不受人信施,而毁犯尸罗!

《本事经》卷四

持戒则为乐,身不受众苦。睡眠得安隐,寤则心欢喜。

《大般涅槃经》卷十二

弹指之顷发善意,其福难喻。

《增一阿含经》卷四六

自见断十恶道,念十善道已,便生欢悦;生欢悦已,便生于喜;生于喜已,便止息身;止息身已,便自觉乐;身觉乐已,便得一心。

《中阿含经》卷三《波罗牢经》

旃檀等诸香,所熏少分限,唯有戒德香,流熏上升天。

《杂阿含经》卷三八第1073经

宁以热铁挑其两目,不以染心视他好色。

宁以利斧斩斫其身,不以染心贪着诸触。

《大般涅槃经》卷十一

凡人有罪,自见自知而悔过者,于当来世律仪成就,功德增长,终不退灭。

《杂阿含经》卷十四第347经

譬如有人,于百年中积聚薪草,以火焚之,须臾还灭。是故当知:少时修善,能灭无量恶业重罪。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上

前心作恶,如云覆月,后心起善,如炬消暗。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

先自除恶,后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无有是处。

《优婆塞戒经》卷二

若言诸业定得报者,则不得有修习梵行、解脱涅槃,当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眷属。若言诸业有定、不定,定者现报、生报、后报;不定者缘合则受,不合不受;以是义故,应有梵行解脱涅槃。当知是人真我弟子,非魔眷属。善男子,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以是义故,有修习道,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报受。

《大般涅槃经》卷三一

若定心作善恶等业,作已深生信心欢喜,若发誓愿供养三宝,是名定业。善男子,智者善根深固难动,是故能令重业为轻;愚痴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轻业而作重报。以是义故,一切诸业不名决定。

《大般涅槃经》卷三一

若以断业因缘力故得解脱者,一切圣人不得解脱,何以故?一切众生过去本业无始终故,是故我说修圣道时,是道能遮无始终业。

《大般涅槃经》卷四十

人身难得,如优昙花,我今已得;如来难值,过优昙花,我今已值;清净法宝难得见闻,我今已闻。犹如盲龟值浮木孔,人命不停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云何纵心令住恶法?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云何恃怙而生憍慢?犹如恶鬼伺求人过,四大恶鬼亦复如是,常来伺求我之过失,云何当令恶觉发起?譬如朽宅、垂崩之屋,我命亦尔,云何起恶!

《大般涅槃经》卷二三

为人处世

父母及长兄,和上诸师长,及诸尊重者,所不应生慢,应当善恭敬,谦下而问讯,尽心而奉事,兼设诸供养。

《杂阿含经》卷四第87经

若远至他国,行伴名为亲;于自居家中,慈母最为亲;于生财利所,眷属乃为友;能修功德者,是名后世亲。

《别译杂阿含经》卷八

商人之导师,游行善知识;贞祥贤良妻,居家善知识;

宗亲相习近,通财善知识;自所修功德,后世善知识。

《杂阿含经》卷三六第1000经

田宅众生有,贤妻第一伴。饮食已存命,业为众生依。

《杂阿含经》卷三六第1005

诸有乐福人,应尊重父母,礼拜修供养,敬爱亲近居。

世间聪慧人,恭敬于父母,恒时修供养,常生欢喜心。

父母于世间,恩重深难报。除无益制恶,授利劝修善,

与妻室资财,慈心常覆护。是故修供养,无量福聚生。

现得胜名闻,咸供养恭敬,死生天善趣,受妙乐无穷。

《本事经》卷四

若父母先无,信戒闻舍慧,子令其修习,名真实报恩。

恭敬给所需,唯现世安乐,令修信戒等,究竟证涅槃。

《本事经》卷四

以法求财,不以滥取,以乐自供,供养父母,给足兄弟妻子奴婢眷属知识,随时供养沙门、婆罗门。

《杂阿含经》卷三二第912经

如法得财利,不负得安隐,施与得欢喜,二俱皆获利。

《中阿含经》卷二九《贫穷经》

不做低劣事,不受人驱使,不依附权贵,不以法为商。

《即兴自说·螺发外道经》

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

《杂阿含经》卷四二第1150

出家与居家,展转互相依。由力、法二轮,速至涅槃乐。出家依在俗,得如法资具;在俗依出家,获微妙正法。二众互相依,受人天快乐,度生老病死,至清凉涅槃。

《本事经》卷四

不以见形相,知人之善恶,不应暂相见,而与同心志。

有现身口密,俗心不敛摄,犹如鐍石铜,涂以真金色。

《杂阿含经》卷四二第1148经

奸邪、恶口人,嫉妒、无反复,此人不可疗,智者之所弃。

《增一阿含经》卷二六

常省己过,不说彼短。

《大集经》卷十三

远离不爱言,软语不伤人,常说淳美言,是则升天路。

《杂阿含经》卷四九第1299经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憍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

如草木丛林,亦如风火等,物各以类聚,有情界亦然。愚者狎于愚,智者亲于智。体知明侣别,应亲有智人。

《本事经》卷六

若人本无恶,亲近于恶人,后必成恶因,恶名遍天下。

《增一阿含经》卷四五

菩萨摩诃萨于恶象等心无怖惧,于恶知识生畏惧心,何以故?是恶象等唯能坏身,不能坏心,恶知识者,二俱坏故。是恶象等唯坏一身,恶知识者坏无量善身、无量善心。……是恶象等能坏肉身,恶知识者坏于法身。为恶象杀,不至三恶,为恶友杀,必至三恶。^1^

注:1、恶知识:恶友。三恶: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大般涅槃经》卷二二

布施

老死之所坏,身及所受灭,唯有惠施福,为随己资粮。

《杂阿含经》卷四二第1159经

譬如失火家,焚烧于屋宅,宜急出珍宝,以置无火处。生老病死火,焚烧于众生,宜急修惠施,赈众于贫穷。

世间金宝等,王贼水火侵,死时悉舍离,无有随人者。施逐人不舍,犹如坚牢藏,王贼及水火,无能侵夺者。

《别译杂阿含经》卷五

施为后世粮,要至究竟处,善神常将护,亦复致欢喜。

《增一阿含经》卷二四

施畜生得福百倍,施不精进人得福千倍,施精进人得福百千倍,施离欲外仙人得福亿百千倍,施向须陀洹无量,……得阿罗汉无量,缘觉无量,况复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耶?

《中阿含经》卷四七《瞿昙弥经》

施食得大力,施衣得妙色,施乘得安乐,施灯得明目,虚馆以待宾,是名一切施,以法而诲彼,是则施甘露。

《杂阿含经》卷三六第997经

世间所有力,游在天人中,福力最为胜,由福成佛道。

《增一阿含经》卷三一

于他得自在,忍彼触恼难;贫穷能布施,危厄持戒难;盛年处荣贵,舍欲出家难。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

应时之施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施远来人,二者施远去人,三者施病人,四者俭时施,^1^五者若初得新果瓜、若谷食,先施与持戒精进忍,然后自食。

注:1、俭时:荒年。

《增一阿含经》卷二四

以财物惠施,获八功德,云何为八?一者随时惠施非为非时;二者鲜洁惠施非为秽浊,三者手自斟酌不使他人,四者誓愿惠施无憍恣心,五者解脱惠施不望其报,六者惠施求灭不求生天,七者施求良田不施荒地,八者持此功德施惠众生不自为己。

《增一阿含经》卷三七

其财施者,如寸灯明小室中,其法施者,犹若日光照四天下。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上

当知布施之时,恒怀欢悦,身意牢固,诸善功德,皆悉具足,得三昧意亦不错乱。

《增一阿含经》卷二四

慈悲

一切福业事,比慈心解脱,于十六分中,亦不能及一。于一有情所,能修慈善心,其福尚无边,何况于一切!

《本事经》卷二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因不恼他故。

《大般涅槃经》卷十二

一切众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圣种性,得福报无量。

《大般涅槃经》卷十五

我于处处经中说布施者,欲令出家、在家人发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恶疾重病困厄之人。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不施悲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宝,悲田者贫穷孤老乃至蚁子。此二种田,悲田最胜。

《像法决疑经》

取诸学道以来所得福德,皆集聚合会,以持好心,施与天下十方人民、父母、狷飞蠕动之类。

《舍利弗悔过经》

若见众生受诸苦恼,当作是念:我长夜轮转生死以来,亦曾更受如是之苦,其数无量,当勤方便,断除诸有,莫令增长。

《杂阿含经》卷三四第943经

若见众生,爱念欢喜者,当作是念:如是众生,过去世时,必为我等父母、兄弟、妻子、亲属、师友、知识,如是长夜生死轮转,无明所盖,爱系其颈,故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杂阿含经》卷三四第945经

于他无害心,瞋亦不缠结,怀恨不经久,于瞋以不住。虽复瞋恚盛,不发于粗言,不求彼阙节,扬人之虚短。

常当自防护,以义内省察,不怒亦不害,常与贤圣俱。

《杂阿含经》卷四十第1107经

慈心无害想,不害于众生,心常无怨结,是则升天路。

《杂阿含经》卷四九第1229经

有苦有难者,当去多关照,人与人之间,相爱互友好。

《即兴自说·居士经》

若不有心杀生,心生随喜;随喜已,欢喜生;欢喜已,心欹息;心欹息已受乐;受乐已则心定;心定已,圣弟子心与慈俱,无怨无嫉,无忧嗔恚,广大无量,满于一方正受住,二方、三方乃至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

《杂阿含经》卷三二第916经

一切畏刀杖,无不爱寿命,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

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

嗔恚难去如守家狗,慈心易失如彼野鹿。

《大般涅槃经》卷十五

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一子遇病,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于病子心则偏多。大王,如来亦尔,于诸众生非不平等,然于罪者心则偏重,于放逸者佛则慈念,不放逸者心则放舍。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

智慧

求一切福德,皆应修学智慧方便。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

信能渡诸流,不放逸度海,精进能除苦,智慧得清净。

《杂阿含经》卷二二第601经

佛告诸比丘:我以知见故得诸漏尽,非不知见。

《杂阿含经》卷十第249经

爱无过于己,财无过于谷,

满无过于慧,萨罗无过见。

《杂阿含经》卷三六第1006经

渡水须桥船,直箭须用火,

匠由斤斧正,智以慧自调。

《别译杂阿含经》卷一

以智慧利刀,断截一切结缚使烦恼上烦恼缠。

《杂阿含经》卷十一第259

烦恼为薪,智慧为火,以是因缘,成涅槃食。

南本《大般涅槃经·四相品》

若畏未来世,则名有智眼,

若与此相违,是为大愚痴。

《正法念处经》卷五六

如果一个人相对地放弃小乐,即见大乐。智者为了大乐而抛弃小乐。

南传《法句经》

居静是快乐,知法是快乐,无嗔是快乐,悯生是快乐,无欲是快乐,于世无贪着;调伏我慢者,是为最上乐。

《即兴自说·目真邻陀经》

少欲知足乐,多闻分别乐,无着阿罗汉,亦名为受乐。菩萨摩诃萨,毕竟到彼岸,所作众事办,是名为最乐。

《大般涅槃经》卷十二

对一件事的了解需要经过内在分析的发展,以及多种阶段。人们不应把某一阶段看成是终止,而应坚持到最终,看到真理为止。

《中部》175经

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等诸法非我非常,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隐,变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谓生老死没受生之法。比丘,诸行如幻如焰,刹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

《杂阿含经》卷十一第257经

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我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谓俱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譬如力士弹指顷灭,如是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俄尔尽灭,得离厌、不厌舍。

《杂阿含经》卷十一第264经

譬如士夫持斧头入山,见芭蕉树,谓材堪用,断根、截叶、斫枝、剥皮,求其坚实,剥止都尽,都无坚处。如是,多闻圣弟子正观眼识,耳、鼻、舌、身、意识,当正观时,都无可取,无可取故,无所着;无所着故,自觉涅槃。

《杂阿含经》卷十第248经

若眼见色,于可念色不起欲想,不可念色不起恚想,次第不起众多觉想,相续住,见色过患,见过患已,能舍离;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律仪。

《杂阿含经》卷四三第1166经

若比丘,去来威仪,常随正智,回顾视瞻、屈伸俯仰,执持衣钵,行住坐卧,眠觉语默,皆随正智住,是正智。

《杂阿含经》卷二四第622经

智慧多闻者,非不觉诸受,若于苦乐受,分别谛明了,当知坚固事,凡夫有升降,于乐不染着,于苦不倾动,

知受不受生,依于贪恚觉,断除斯等已,其心善解脱。

《杂阿含经》卷三七第1029经

念者,我说有二种:可行不可行,若念不可行者,我即断彼;若念可行者,我为彼知时,有念有智,为成就彼念故。言亦如是。

求者,我说亦有二种:可行不可行,若求不可行者,我即断彼;若求可行者,我为彼知时,有求有智,为成就彼求故。

《中阿含经》卷三三《释问经》

抛弃所得,无所执着,甚至也不依赖知识;不追随宗教团体,甚至也不采纳任何观点。

不制造任何观点,不推崇任何观点,不接受万物,不依赖德行戒行,这样的婆罗门走向彼岸,不再返回。

《经集·至高八颂经》

在这世上,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为消逝的东西而悲伤,不陷入万物,这样的人称为平静者。

《经集 ·毁灭以前经》

正使有真金,如雪山王言,一人得此金,亦复不知足。是故智慧者,金石同一观。

《杂阿含经》卷三九第1098经

无所攀缘,亦无所住,而度驶流。

《杂阿含经》卷四八第1268经

封滞者不解脱,不封滞则解脱。云何封滞不解脱?比丘,攀援四取阴识住。……于色界离贪,受想行识离贪,乃至清凉真实,是则不封滞则解脱。

《杂阿含经》卷二第34经

于过去无忧,未来不欣乐,现在随所得,正智系念持,饭食系念故,颜色常鲜泽。未来心驰想,过去追忧悔,愚痴火自煎,如雹断生草。

《杂阿含经》卷三六第995经

来者不欢喜,去亦不忧戚,

不染亦无忧,二心俱寂静。

《杂阿含经》卷三八第1071经

当念舍重担,更莫造新担,

担是世间病,舍担第一乐。

《增一阿含经》卷十七

胜者更增怨,伏者卧不安,

胜负二俱舍,是得安隐眠。

《杂阿含经》卷四二第1152经

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

《增一阿含经》卷十六

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

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

《中阿含经·长寿王本起经》

善法犹可舍,何况非法?

《增一阿含经》卷三八

此身一切悉无有我,唯有心风因缘和合,示现种种所作事业譬如咒力幻术所作,亦如箜篌随意出声。

《大般涅槃经》卷十二

总一切法,谓色、非色。色非我也,何以故?可破可坏,可裂可打,生增长故。以是义故,知色非我。非色之法亦复非我,何以故?因缘生故。

《大般涅槃经》卷十三

虽知众生实无有我,而于未来不失业果;虽知五阴于此灭尽,善恶之业终不败亡;虽有诸业,不得作者;虽有至处,无有去者;虽有系缚,无受缚者;虽有涅槃,亦无灭者。是名甚深秘密之义。

《大般涅槃经》卷二一

有业有报,不见作者,如是空法,名第一义空。

《大般涅槃经》卷十六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我于诸法都无所见,故无所说,乃至般若不可说示。

《大般若经·般若波罗蜜多分》

真如名为无异、无变、无生、无诤,自性真实,以无诤故说名真如。如实知见诸法不生,诸法虽生,真如不动,真如虽生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

《大般若经》卷五六九

一切凡夫有二种想:一者世流布想,二者着想。一切圣人唯有世流布想,无有着想。一切凡夫恶觉观故,于世流布想生于着想;一切圣人善觉观故,于世流布想不生着想。

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七

若欲诤论议,杂意怀贡高,非圣毁咨德,各各相求便,但求他过失,意欲降伏彼,更互而求胜,圣不如是说。

若欲得论议,慧者当知时,有法亦有义,诸圣论如是。

《中阿含经·说处经》

刹利王子年少虽小而不可轻,龙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轻,小火虽微而不可轻,比丘幼小而不可轻。

《杂阿含经》卷四九第1226经

随国俗法,莫是莫非。

《中阿含经·拘楼瘦无诤经》

我终不教诸比丘为婆罗门长者居士而现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

《长阿含经·坚固经》

菩提心与菩萨行

若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悯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此人于彼人中极为第一,为大,为上,为最,为胜,为尊,为妙!

《中阿含经·善法经》

如天雨滴,后不及前,虽不相及,能满大器,成大器已,转成余器,如是展转,满无量器。是则名为自利利人。自利利人,名为大士,如我今也。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

一者如佛菩萨发菩提心;二者正法将灭,为护持故,发菩提心;三者见诸众生众苦所逼,起大悲念,发菩提心。

《如来智印经》

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天乃至阿咤尼迦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

《优婆塞戒经》卷一

乃至梦中,尚不忘失菩提之心,何况觉时。

《胜天王般若经》卷二

菩萨发意趣大乘,如来说此种种别:

人尊说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精进,

禅、智慧力如月初,逮度无极观诸法:

诸有勇猛施头目,身体血肉无所惜,

妻妾国财及男女,此名檀度不应弃。

戒度无极如金刚,不毁不犯无漏失,

持心护戒如坏瓶,此名戒度不应弃。

或有人来截手足,不起嗔恚忍力强,

如海含容无增减,此名忍度不应弃。

诸有造作善恶行,身口意三无厌足,

妨人诸行不至道,此名精进不应弃。

诸有坐禅出入息,心意坚固无乱念,

正使地动身不倾,此名禅度不应弃。

以智慧力知尘数,劫数兆载不可称,

书疏数业意不乱,此名智度不应弃。

诸法甚深论空理,难明难了不可观,

将来后进怀狐疑,此菩萨德不应弃。

《增一阿含经·序品》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

《大般若经·乘大乘品》

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能满六度。

《大般若经·学观品》

以无住为方便,安住般若,所住、能住不可得故。以无舍、无护、无取、无勤、无思、无着而为方便,圆满六波罗蜜。

《大般若经·学观品》

观心治心

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

《杂阿含经》卷十第252经

世及出世间,一切由心造,犹如工画师,巧善皆成就。

《妙法圣念处经》卷四

身缚尚可解,心缚不可脱。心既为欲缚,常受诸苦恼。

《正法念处经》卷三二

一切众生之心,常自在行,为心所使,为心所缚。

《正法念处经》卷五

若不为心使,而能使于心,则能除烦恼,如日出无暗。

《正法念处经》卷五

心动摇时魔即随缚,心不动摇魔即随解。

《杂阿含经》卷四三第1164经

何由无四大,地水火风灭?何由无粗细,及长短好丑?何由无名色,永灭无有余?应答识无形,无量自有光,

此灭四亦灭,粗细好丑灭,于此名色灭,识灭余亦灭。

《长阿含经》卷十六《坚固经》

若有一人,内实有秽自知内有秽知如真者,此人于诸人中最为胜也。

《中阿含经》卷二二《秽经》

戒德重于地,慢高于虚空,

忆念疾于风,思想多于草。

《杂阿含经》卷四九第1298经

小念及细念,存留于心间,无明不自知,必使轮回延。

正念精进者,以慧除诸念;知谛佛弟子,诸念连根断。

《即兴自说·弥凯耶经》

应修不净观以除贪爱,应修慈悲观以除嗔恨,应修数息观以除疑惑,应修无常观以除傲慢。弥凯耶,得无常想者,则绝无我执;得无我想者,必可灭除我慢;如此当世可证涅槃。

《即兴自说·弥凯耶经》

云何名为无放逸行?所谓护心也。云何护心?于是比丘常守护心,……恒自谨慎,未生欲漏便不生,已生欲漏便能使灭;未生有漏便不生,已生有漏便能使灭;未生无明漏便不生,已生无明漏便能使灭。比丘于彼无放逸行闲静一处,恒自觉知而自游戏,欲漏心便得解脱,有漏心便得解脱,无明漏心便得解脱。

《增一阿含经》卷四

可意不生欲,不可不憎恶,……平等舍弃苦乐,不灭者令灭。……觉悟彼诸恶,安住离欲心,善摄此六根,六境触不动,摧伏众魔怨,度生死彼岸。

《杂阿含经》卷十一第260经

乐受不放逸,苦触不增忧,

苦乐二俱舍,不顺亦不违。

《杂阿含经》卷十七第470经

有二净法能护世间。何等为二?所谓惭、愧。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序,颠倒混乱,如畜生趣。

《杂阿含经》卷四七第1243经

常习惭愧心,此人实希有,

能远离诸恶,如顾鞭良马。

《杂阿含经》卷二二第578经

若人无瞋恨,骂辱以加者,清净无结垢,彼恶还归己。犹如土坌波,逆风还自污。

《杂阿含经》卷四二第1154经

不怒胜瞋恚,不善以善伏;惠施伏悭贪,真言坏妄语。不骂亦不虐,常住贤圣心。

《杂阿含经》卷四二第1151经

云何忍众生,骂詈及呵斥,心终不起嗔,倍增生欢喜?

我为众生医,疗治众生病,若闻恶言已,不起于嗔恚。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

见他嗔恚盛,但能行默忍,彼嗔自然灭,不烦刀杖力。

彼此得大利,自利亦利他。

《别译杂阿含经》卷二

若闻恶口骂詈时,其心不动如法住,

观察音声如虚空,即是无上之口忍。

《大集经》卷十五

犹如深渊水,澄清无瑕秽,如是闻法人,清净心乐受。亦如大方石,风所不能动,如是得毁誉,心无有倾动。

《增一阿含经》卷三一

犹如大石山,四风不能动,色声香味触,及法之好恶,六入处常对,不能动其心。心常住坚固,谛观法生灭。

《杂阿含经》卷九第240经

其心如刚石,坚住不倾动,染着心已离,嗔者不反报,若如此修心,何有苦痛处!

《杂阿含经》卷五十第1330经

如龟善方便,以壳自藏六,比丘习禅思,善摄诸觉想,其心无所依,他莫能恐怖,是则自隐密,无能诽谤者。

《杂阿含经》卷二二第600经

比丘于地想能伏地想,于水火风想。无量空入处想、识入处想、无所有入处想、非想非非想入处想,此世、他世、日月、见闻觉识,若得若求,悉伏彼想。跋迦利,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觉观而修禅。

《杂阿含经》卷三三第926经

心来不可知,心去不可识,先无后时有,已有还复无。心无有处所,和集不可得,以无身体故,不可得捉持,因缘和合故,念念如是生。

《正法念处经》卷二七

菩萨所行,不断结使,不住使海,观心无心,从颠倒想起,如此想心,从妄想起,如空中风,无所依止。如是法相,不生不灭,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一切诸法,皆亦如是无住无坏。如是忏悔,观心无心法,不住法中,诸法解脱,灭谛寂静。如是想者,名大忏悔,名庄严忏悔,名无罪相忏悔,名破坏心识忏悔。

《观普贤菩萨行经》

若能观心真实性,一切法中亦不见,

若能无心远离心,即是真禅波罗蜜。

《大集经》卷十五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苦依于业,业依于结,而苦、业、结都无所依,以心性常净故。如是当知一切诸法无有根本,都无所住。

《大集经》卷十五

精进

常逼迫众生,受生极短寿,当勤修精进,犹如救头燃!勿得须臾懈,令死魔忽至。

《杂阿含经》卷三九第1083经

头衣烧燃尚可暂忘,无常盛火当尽断!

《杂阿含经》卷七第182经

一切诸苦树,放逸为根本,

是故欲离苦,应当舍放逸。

《正法念处经》卷五七

不放逸不死,放逸是死处。

不放逸不死,放逸常生死。

《正法念处经》卷二五

牧牛不放逸,其主获其福,六牛六年中,展转六十牛。比丘戒成就,于禅得自在,六根而寂然,六年成六通。

《增一阿含经》卷四六

我于二法依止多住,云何为二?于诸善法未曾知足、于断未曾远离。于善法不知足故、于诸断法未曾远离故,乃至肌消肉尽、筋连骨立,终不舍离精勤方便,不舍善法,不得未得终不休息,未曾于劣心生欢喜,常乐增进,升上上道。如是精进住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杂阿含经》卷三五第987经

弥勒菩萨经三十劫应当作佛至真等觉,我以精进力勇猛之心,使弥勒在后。过去恒沙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皆由勇猛而得成佛。

《增一阿含经》卷十一

如人执小木,以入于巨海。

人木则俱灭,懈怠俱亦然。

《杂阿含经》卷十六第446经

盖屋不密,天雨则漏;人不惟行,漏淫怒痴。

盖屋善密,天雨不漏,人能惟行,无淫怒痴。

《增一阿含经》卷十八

精进太急,增其掉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着、莫放逸、莫取相。

《杂阿含经》卷九第239经

譬如大海,一人斗量,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涅槃

一切行无常,悉皆生灭法,

有生无不尽,唯寂灭为乐。

《杂阿含经》卷三四第956经

涅槃境界中,无地水火风,无日月星光,无暗亦无明。婆罗门牟尼,以智自觉醒,离色离无色,离乐离苦痛。

《即兴自说·婆希经》

以本法界观,生老病死苦,我无彼亦空,何者有生死?设知生死本,泥洹在我前,能知泥洹法,无佛亦无我。

《中阴经》卷上

至于涅槃,不着涅槃,不起涅槃之想。

《增一阿含经》卷四四

涅槃是有,可见可证,是色、足迹、章句,是有、是相、是缘,是归依处,寂静、光明、安隐、彼岸,是故得名非三世摄。

南本《大般涅槃经·迦叶菩萨品》

涅槃之相,凡有八事,何等为八?一者尽;二善性;三实;四真;五常;六乐;七我;八净。是名涅槃。

《大般涅槃经》卷二五

若烦恼断则名为常,灭烦恼火则名为寂灭,烦恼灭故则得受乐,诸佛菩萨求因缘故故名为净;更不复受二十五有,故名出世;以出世故名为我;常于色声香味触、男女、生住灭、苦、乐、不苦不乐不取相貌故,名毕竟寂灭真谛。

《大般涅槃经》卷十三

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称“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之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

南本《涅槃经·哀叹品》

涅槃之体非本无今有,若涅槃体本无今有者,则非无漏常住之法。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以诸众生烦恼覆故,不见涅槃,便谓为无;菩萨摩诃萨以戒定慧勤修其心,断烦恼已,便得见之。当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无今有,是故为常。

《大般涅槃经》卷二一

我说涅槃亦如梦如幻。……设复有法过于涅槃,我亦说如梦如幻。

《小品般若经·释提桓因品》

佛告梵天: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如来虽说生死,实无有人往来生死;虽说涅槃,实无有人得灭度者。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

如来坐道场时,唯得虚妄颠倒所起烦恼毕竟空性,以无所得故得,以无所知故知。所以者何?我所得法,不可见、不可闻,不可取、不可着,不可说、不可难,出过一切法相,无语无说,无有文字,无言说道。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

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无系缚者,无解脱者,无主无依,不可摄持,不出三界,不入诸有,本来清净,无垢无烦恼,……如是法相,名大涅槃。

南本《大般涅槃经·应尽还源品》

度化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已解脱人天绳索,汝等亦复解脱人天绳索,汝等当行人间,多所过度,多所饶益,安乐人天,不须伴行,一一而去!

《杂阿含经》卷三九第1094经

犹如有人自己没溺,复欲度人者,终无此理。己未灭度,欲使他人灭度者,此事不然。

《增一阿含经》卷四三

不以四摄摄取众生而调伏之,不知众生上中下根,是名魔业。

《大集经》卷十一

以是正法因缘,以慈心、悲心、哀悯心、欲令正法久住心,而为人说,是名清净说法。

《杂阿含经》卷四一第1136经

我入于涅槃,已经无量劫,常受最胜乐,永处安隐处。

如来视一切,犹如罗睺罗,常为众生尊,云何求涅槃?

假使一切众,一时成佛道,远离诸过患,尔乃入涅槃!

《大般涅槃经》卷十

如来虽为一切众生演说诸法,实无所说。何以故?有所说者名有为法,如来世尊非是有为,是故无说。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

如天雨渧,后不及前,虽不及前,能满大器。修学智慧,亦复如是,从小微起,终成大器。成大器已,转成余器。如是展转,满无量器。是则名为自利利人。自利利人,名为大士。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

唯有一事能报佛恩,何谓为一?常以慈心,以其所解一切善法,展转开化,乃至一人,令其信心成就智慧,展转教化,无有穷尽,譬如一灯燃无量灯。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


标题:佛言集粹
作者:2638264600
地址:http://bk.isseeker.com/articles/2024/11/28/1732776341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