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638264600 的个人博客

记录精彩的程序人生

南怀瑾老师——十六特胜,是小乘修定讲的佛法原理

十六特胜

问:修定的好处——十六特胜是什么呢?

南师答:十六特胜,是小乘修定讲的佛法原理。修定,比如修呼吸、修安那般那、修白骨观,或者修任何的禅定、修心地法门,若能得定,会有十六种特别的“胜”——指胜来了,胜利、成功的意思。这是佛学的“名数”,就是一种理象论。

怎么叫十六特胜呢?很有名。

一是知息入。知道气从身体进来的作用。

二是知息出。出气的时候很清楚。

三是知息长短。息的长短特别注意,不是吸一口长气再呼出来就叫长;而像庄子所说:“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普通人呼吸只到肺部,有功夫的人呼吸达到足底心。这叫知息长短,所以当你呼吸很短,上半身有、下半身没有,拿普通的话讲,就是身体不够健康了。

四是知息遍身。到了最后,你晓得每一个细胞自己本身都在呼吸,不只是你鼻子在呼吸。

五是除诸身行。身上的障碍没有了,没有障碍,当然也没有病痛了,病痛在心行里面是小事。行是什么?是运动。甚至于定到最后,心脏好像没有跳动了、呼吸停止了。

六是受喜。心里非常高兴。

七是受乐。生理上的乐。

八是受诸心行。心里头起一个思想念头,生理上马上感觉到。比如说在定境中,你起了个坏念头,自己会受不了、吃不消,身体都不对了。

九是心作喜。是不是跟第六个重复了?不是,第六是受喜,受是感觉,而“心作喜”不是感觉到,而是心理状态另外起了喜悦的境界。

十是心作摄。指心的作用,比如说你从北京来,坐在这里念头一动,就知道北京的事了。无所不在,此心遍满虚空。这是比方,不要去玩这个。

十一是心作解脱。自己不会被思想、烦恼、情绪困住。

十二是观无常。知道世界上一切都靠不住、都会变化,没有永恒。

十三是观出散。一切万事万物没有永恒,都有消失的一刻,都是空的。

十四是观离欲。这时候脱离欲界了,已经完全超越男女爱欲,没有了,变成喜乐境界了。

十五是观灭。自己身体可以丢了,身心都可以起变化的。

十六是观弃舍。即时都放下,什么都可以丢下。所以禅宗很多大师修到了家,年纪到了要走时,说句“再见”,一打坐,眼睛一闭,走啦。弃舍,把身体丢在这个世界上,好像屙了一坨大便在这里就跑掉了一样。

这是十六种特胜。

如何达到十六特胜

问:十六特胜,该如何入手以达到这个境界?

南师答:特胜与四念处(不净、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止观一样,从“调心”开始,把心念搞清净,终止于非非定,达到非非想定这个境界。次序也就等同刚才讲的九次第定。开始是调心,像我们一般人打坐,老实讲心都没有调好,心都散乱的。没有宁静过,不算调心。

调心是心宁静了以后,达到四禅八定的非非想地了——“地”是指程度,地地有观照,你注意这个话。每一个定的境界,有观有照。什么叫观?自己都知道,有个境界存在了。观就是思想起了观察的作用,是自己自然的,不需要另外去观察。照则跟观不同了,好像灯泡或太阳出来,自然照明了。这个叫观照。所以地地有观照,每一次、每一个功夫的进度,有观照的作用,“能发无漏善念,厌恶自害之事”。

所以打坐修行能够发起的“无漏”,最后无漏,圆满了,没有一点渗漏、没有一点坏的东西,像一个皮球充满了,而至于至善的境界。

如此一来,自然心里头厌恶了自害之事,起心动念时如有错误的心理思想,自己都不喜欢了。既不欺人,也不欺已,故名特胜。

本来清净

问:有看到过这一句话,就可以解释这个,“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就是说虽然他发怒,但心恒清净。是否可这样解释?

南师答:对。讲到“观”,这个境界就高了。到了观以后,念念清净,回到本来清净面目。也就是说,回到宇宙父母未生以前,我们的生命究竟所在的地方。本来清净,那个叫“还”,就是自性清净。


标题:南怀瑾老师——十六特胜,是小乘修定讲的佛法原理
作者:2638264600
地址:http://bk.isseeker.com/articles/2024/06/28/1719565451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