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638264600 的个人博客

记录精彩的程序人生

南怀瑾老师——作意:我对打坐多年无所成的人有个结论,这个都没有做到

开始修定的人,作意方面没有一点成就。 什么是“作意”呢?先讲普通的作意,那是“五遍行”(触、受、作意、想、思)之一,它普遍存在于八个识里。 除非阿赖耶识转成清净光明大圆镜智**,否则总是存在着作意。前面七个识就是第八识的作意。换句话说,八个识都是心在作意。** 所以真正的意,除了第六意识的范围以外,这个“意”字,也包括了前面五识、第六识、第七识,乃至包括了第八识,都在“意”的范围里,这是普通的作意。

第二个作意,就是悟道以后的“意生身”作意。所以达摩祖师以《楞伽经》印心,并再三交代, 真悟了以后,必得意生身方能证果。 什么叫意生身呢?**《瑜伽师地论》**里头都讲过。首先,凡夫的这个身体也是意生身,前面讲过,我们心理一灰心,一崩溃,这一条命就自然干瘪了。现在活着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有精神生命在支持, 这个精神生命就是意生身,是凡夫的意生身。 懂了这个道理,再进而言之, 悟了道的人,可以造成圣人的意生身, 身外有身,甚至于成就了百千万亿的化身,这些都是意的作用。

修定的人第一步要作意。比如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就是我们的意去造作出来的,这个意不是单指第六意识。 即使第六意识没有杂念,禅宗所讲的三际托空,当前那个空掉的境界,就是作意出来的。但是,那个空的境界是不是能够永远存在呢?不会,因为马上就玩起那个空来了。再不然,后面几个遍行马上来了,触、受、想、思。觉得身上气动了,那正是“想”,所以五遍行俱在,哪里谈得上空呢!

比如我们打起坐来,只能坐半个钟头,硬是作意坐上三个钟头,行不行? 做不到,因为作意不能坚固 ,做不到作意的专一。 比方不管是学道家、净土或密宗,要观想一个白衣观音,在前面永远不动,这个作意做得到做不到? 不行就是心在散乱。 作意就是注意,修止修定的初步,非要作意不可。 因此有人主张禅净双修,把一念专注在阿弥陀佛这一念上,心心念念不乱,做不做得到?

禅宗过去用参话头,把没有道理的问题参透,也就是把五遍行的“想”与“思”捆起来。然后,话头又打不开,要抱住这个话头,不能忘记它,这就是自然修止嘛!触与受也捆起来了,一边怀疑,一边在定境中,等于是定慧双修的法门。 所以古代教人用话头参,就是作意,把所有的色受想行识都捆拢来,作意坚定了才能得止。 不过现代人要放下来,现代生活太紧张了,放下,蛮舒服的,认为这个舒服是道,非也。这也不过是作意的一种方法,对付现在这个时代蛮好用,如此而已。但永远保持那个空灵、轻松,是不是有作意在呢?没有的话,就不算定。

人所有的心——妄想、五十一种心所、贪瞋痴等心理行为。如果它们一点都没有转化了,怎么会得定呢?换句话说,打起坐来,表面看来俨然修道的样子, 实际上心里头的贪瞋痴等心所牢固得很,根本烦恼、随烦恼,都来了。修定的第一步,要作意才能得止。 道家的守窍,密宗的观想,净土的念佛,禅宗的参禅等,都是作意的道理。 第六意识没有坚固形成某一个境界以前,是不能得止的。 这一节很重要,《现观庄严论》讲,修四加行作意,心境没有专一,不能得定。


现在来讲修证的工夫。分两面处理,一个是知觉方面,一个是感觉方面。 已经证到的人,或任何一个完全没有入门,甚至连静坐都没有经验的人,应该从哪一方面开始修持才好呢?答案是从知觉部分。 悟了道的人,还必须要经过这个修持,再来求证;没有悟道的人,更需要经过这个修持,以求真修实证。

问题是怎么样去修证呢? 首先就要把我们第六意识这一知,自己假造一个所缘境界,先假造一个能把握住、能抓得住的事物或境界。 为什么叫它是假造呢?拿佛学唯识的名词就叫作意。 先要作意,比如念佛,这一句佛号是作意来的, 因为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个方法,我们听过以后,接受了这个方法,自己在意识上建立一个佛号,这是作意。 学密宗的人念咒子也好,观想也好,这都是作意,造一个所缘。 乃至学禅人的参话头也好,甚而完全达到三际托空的境界,统统都是第六意识在作意。在第六意识中,自己认为这是清净,这是空。连天台宗的止观听息,或观音耳根法门等等,这些所有的方法,综合起来,都是唯识学五遍行的“作意”。

学佛法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最基本的就是最高深的;最初的一念也是最后的一念。我们没去注意这一点,往往得一点境界,得一点道理上的体会后,反而把最初的丢掉了,不会回头来, 从基本上踏实做起。 基本在于作意,要先找一个所缘作意。

不管你修禅宗、净土、密宗,或其他任何宗派,都是一样的, 只有一个法门——止观,也就是定慧。先求止,把第六意识先拴在一个缘上,求到止。 所以,有许多人觉得自己悟了这个理,认为对了。老实讲,你检查一下看,你的思想没有停止过,都在散乱中, 你必须要把第六意识这一“知”,拴在一个缘上,自己假立这个缘,看你能不能做到“一念万年,万年一念。” 比如你观想一个佛像在前面,忘记了身体,意识上只有这一缘。假如想到这个佛像时,哎呀!佛对我笑了,或者佛摸我的头了,那是第二个念头了。你只要想一个佛,或者观想一个日轮,或观想一个星光, 只有这一缘,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这才叫做得止,得定。 没有经过这样的修持,你佛法讲得如同释迦牟尼佛一模一样,也是没有用的。抵不住生死,也脱不了轮回,不能超凡入圣。

总之,不管走哪个路子,先要建立所缘。 唯识叫“作意”,天台宗叫“假观”。换句话说,你真把假观修成功了,同《楞伽经》的意生身有关。学禅宗的人悟道后,如果不懂意生身,是没有用的。悟了那个空的境界,不知道工夫修持,不证意生身,你那个悟到的空性,一点用也没有。所以必须要找个所缘。

修持要有成就,必须要有所缘。这个有所缘,就是知觉部分,就是把第六意识知觉部分,缘在一点上面。假定有大根器、大气魄的人,就这么一路下去就成了。 因为这一所缘当中,就包括了三止三观。先是这一念无中生有,观起来是假观,就是作意。把它观成了以后,身心忘了以后,再把自己造作的所缘空掉,就是“空观”。那个空就不是我们现在意识所想象的空,因为我们现在意识想象的空,离不开脑子心理所造作的空。到空观现前,放下万缘的空,才是真正的空。然后要空就空,要有就有,再把它翻过来,空有双融。在学理上叫做“中观”;在道理上叫做能真空,能妙有;在修证上就是法、报、化三身成就,变化无量。总之,非经过这个修持不可。

我们修止,必须要修所缘,意识假造一个东西。比如缘呼吸,为什么要心息相依呢?就是把呼吸变成一个所缘的对象。 但是,不管你缘在哪里,马上有个现实问题会来,就是 你的知觉始终被一个东西拉住,也就是感受,被那个受阴所发起的感觉拉住了。 我们盘起腿来,都在搞身体的感觉,腰发酸,腿发麻;再高明一点,觉得这时清清净净;这清净也是感觉上发出来的。我们多半被感觉拉着走,再加上看过道书,学过密宗,唔,要通夹脊了;嗯,命门这关通了;都是第六意识后天加进来的知识配合,在那里制造境界。打坐坐在那里忙得很,开道家的研究会,开密宗气脉的研究会,然后自己还要加上注解,加上自己的幻想,把自己的幻想又加上注解,而且把这个当成工夫。真讲修持,要严格检查自己的这种心念,大家要注意。

**你必须坚定于所缘,不被气脉的感觉牵走,身上有一点感觉反应,要统统不理,这个地方就要靠智慧解脱了。**真达到不受感受的牵制,真能不理这个感受时,真气脉就来了。

我们对于打坐无所成的人,有个结论,就是他们第六意识作意的所缘境界,始终没有达到专一,所以初步都不能成功,初禅都达不到。 不要以为能静坐几个钟头,气脉也有一点反应,就算是什么成功,没有用的,靠不住的,到了生死关头时,你一定会后悔,因为这个靠不住,靠生理来的不是道,生理机能一衰败就没有了。


标题:南怀瑾老师——作意:我对打坐多年无所成的人有个结论,这个都没有做到
作者:2638264600
地址:http://bk.isseeker.com/articles/2024/06/13/1718270433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