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参禅日记续续:禅宗掠影
禅宗掠影
■南怀瑾老师批
■金满慈记
旅居美国的金满慈老居士,自民国六十二年初习静坐以来,屡以修学日记或来函参学方式向南师怀公请益,蒙师慈允函批指导,经年无间,其默默耕耘、笃实谨行的态度,与修持过程中,不贪着诸般境界和种种身心变化,兢兢业业的慧见,堪为一般自修禅那者的借镜。所有初学及入门日记数据,已由老古文化公司编印成书,题名为“参禅日记初编集”,共二册,普为大众所喜。唯自七十一年十月起,她对修持更上层楼的重点心得报告,以及南师画龙点睛的批示始终未曾公布,今应读者再三的关心和询问,因此特别于本刊,连续刊载,以飨十方同好。
禅宗掠影(一)
本刊编辑部整理发表于《十方》杂志第二卷第十二期
七十一年十月
女儿不在,我们又搬了一次家,朋友们都来信贺乔迁之喜。搬家有什么可贺的呢?旧居一住六年,大小平安,尤其芳邻那位美国老太太,慈祥和蔼。有一次我在后门外走廊上跌了一跤,一直听到有人呼叫,爬起来却四顾无人,原来她在后院干着急,我对她颇有一份好感。我的毛病是太恋旧,所以头陀不三宿空桑树下是对的,佛法是应病以药,我虽然自知病根所在,但有心去缚,则愈缠愈紧,最好是以无心处之,病自除矣。新店门前,沿街两旁都有树木,上午站在外面,轻轻一吸,一股树叶香味,直入脑际,清凉无比,青天白云下,楹树正在变色,叶子呈现深浅不同的颜色,与前后左右的花树和叶树,映成一片各径色彩的画面,美极了!刹那间我想到世间如果没有险恶的一面,人间与天堂何异?!记得一位先辈说过:“有病方知健是仙”。本来神仙也不过是海阔天空,自由自在而已,忽然我对人间升起一份好感,糟了,这大概就是神仙降凡的原因了。所以人家说感情的发生,并非由于预谋,或者出于故意,乃是临场感动,个中微妙,实不足为外人道也。如我现在是心随境转,立刻打住为妙,好在一觉即住,不会拖泥带水。
我现在愈来愈相信形而上的世界,又似乎很能了解真空、妙有的道理,确信人之患在于有身。有形质的东西,不会长存的,如道家所谓长生不死的地仙,据说到最后能炼成金身,果如所说,我可不喜欢。我喜欢的是:“聚则成形,散则为气”。真空妙有的意生身,也能如此。
由于经验,我认为任何人、任何环境,有好的一面,就有坏的一面。人不但要能适应环境,更要能利用环境,把握现在,方不至虚度一生,所谓“今后前程,随缘自取;境界高低,定于修持;成就多少,决于自制。”由此可知自制的重要了!
看破有尽身躯,万境之尘缘自息。
悟入无怀境界,一轮之新月独明。
今夜似乎颇有上联类似心境;此时夜深人静,高楼上,孤灯下,自我检讨一番。记得过去在哈佛燕京社,借得一本道藏,其中有几页女丹,我摘下几处重点,抄在笔记上:
⑴男女修道之异同,只是初期之别,女子在斩赤龙之后,即与男子同体,功法完全一样,且比男子成就更速,盖男子阳在外而阴在内,阳中含阴也;女子阴在外而阳在内,阴中含阳也。
⑵女子以血会主,任脉主血,督脉主气,所以说:“男精逆而成仙,女血直腾归心窍”。
⑶妇体非全体,元气已受伤,欲复坤阴气,发动在乳房。此外所有丹书——道书,不分男女,都重玄关一窍,所谓此一窍也,“机发则有窍,机息则渺茫”。
以上这些:我怎么觉得我都证到了?还是我自以为是?现在我作一次总报告,请求老师开示!
⑴第一次气机发动之前,一夜将上坐,心觉恍惚,头向前一冲,如同梦中被人惊醒。第二天晨坐,第一次气机发动了,是夜坐中,发觉下丹田有一块东西,如同怀孕初期一、二个月的情形,不同的是这块东西奇热,正惊疑中,忽然从里面冲出一股气来,呼呼有声,经心脏、口、鼻而上。气经过之处,如舌会麻,鼻骨会痛,眉心发胀等等,因而惊惧不敢久坐。
师示:何须惊怖?可惜!但不助不去,任之,即可。
⑵此后常在一觉醒来,总在夜半三点左右,不知那股气由哪儿发出,但觉两腿如抽筋一般,气由腿而上,经心脏时,内部都被它搅碎了,这是一段最难熬的时间,最后冲出一口酽痰。
师示:理所当然。
每次都出一身大汗,翌晨起床,对镜惊诧,因为浴室镜中宛然一位十八、九岁的少女。不过这只是一瞬间耳。
⑶以后的日子,就是两胁发胀,波及胸部,大概就是所谓的妇体非全体,元气复元之兆了。
师示:不错。
⑷在那一段时间,最大的特征,就是口水特多,每于坐中,咽不胜咽,但觉清凉,不觉甜味。至于密处总有个小圈圈打转等等。
师示:切勿执着,任之可也。
以上这些都从无为而来,没用一点规矩。老师会不会说,“没规矩正是规矩”?
师示:本有规律,还是因你有恐惧惊疑之念,故稍乱步骤。
⑴如果数年前气脉就有这些象征,这几年又增一些常识,更蒙老师为我批示了三年多的日记,照理应该大有进步才是,何以不能?
师示:理不明之故。
⑵我认为只要心无所住,气脉自然会起变化,并无玄妙可言。
师示:对嘛!但你因当时一有惊惧,已心有所住了!
⑶我认为气脉的变化,只能证到心物一元,及有助色身的健康而已。
师示:不错。如再进修,可以转化色身为光体。
⑷第一次气机发动,下田出现的那块东西,我认为是团气体,它来无踪,去无影,确实玄妙莫测,不知书如道家所说的:“机发则有窍,机息则渺茫”?
师示:然也。
只有它才是一次不可思议的体验。十月二十三谕示奉读,老师又抄示中秋有感近作,谢谢!
弟子满慈附禀。
今冬一身发热,白天不靠近火,夜间比去年少盖两个毯子。过去偶尔会听到自己的心跳,现在每夜头一落枕,就听到自己的心跳,不知是否心跳加重了?
师示:并非心跳加重,只是内视较为清明。
昨夜将上坐,眼前好亮,我想是谁进来,开了灯我都不知道,睁眼一看,室内并无亮光,也无人进来,门是扣好的。
最近夜间都在看弘一大师的“佛学经典丛编”,这部书几乎全是弘扬净土法门有说:“余门学道,名竖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横出三界,如虫在竹,竖则历劫难通,横则一时透脱”。
有说:“靠自力修定慧,断惑证真者,名通途法门,持佛名号,仗佛力往生西方者,名特别法门。通途如画山水,要一笔一笔渐成;特别如照山水,一照俱了。通途又如步行登程,强者一日不过百十里,特别一日可达四大部洲。”
更有一说:“参禅一法,非现今人所宜学,纵学亦只文字知见,决不能顿明自心,亲见自性,何以故?一则无善知识提持决择,二则学者不知禅之所以,名为参禅,实为误会”。这一段未免武断之嫌。
我的谬论如下:
念佛往生,无可否认的,确实是决不赔本的把稳法门,无论什么根器都可以学,所谓利钝兼收,三根普被。这些前辈大师们怕学者根器不够,选择失当,禅既失望,净亦不成,所以苦口婆心,竭力劝学净土,当然无可厚非。可是学东西是志趣之所在,有时候是不计成败的!
学禅并非自负,以我个人来说,明知自己不是材料,最后无非一场游戏,了无所得,奈何我愈学愈有劲呢!
我也相信如书上所说,“参禅人唯仗自力,不求佛力,故于功夫得力真妄相攻之时,每有种种境界,幻出幻没。譬如阴雨将晴之时,浓云破绽,忽见日光,恍惚之间,变化不测,所有境界,非真具道眼者,不能辨识,若错认消息,则着魔发狂,莫之能医”,这一段却是我最担心的,所以必须定慧等持,否则定会功亏一篑!我想学禅人,这是一大考验,道书也谓,这是修行人最后的一大难关,往往失败于此!
我认为禅那(静虑)与念佛往生,开始的功夫不同,中间一段成就相同——都可以明心见性,最后的结局又有不同。学净土的往生极乐,听佛说法,到补处等补佛位;学禅的在明心见性之后,大有事在。
我认为要探讨宇宙人生的奥秘,非参禅不可,这也就是我的目的所在。学东西要慎重开始的选择,既经选定,就要勇往值前,不可三心二意,我又记得老师的教训:“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我不相信,仙佛有种,却信:“山高自有人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总之禅是佛学的结晶,幸运的是有老师教诲,不会走错路,更该竭力修学,不计后果!以我有限的时间,学无涯的法门,确是一大冒险。但我认为这东西成功只是一刹那,并非千年万年的问题,因此对那点得到成果的“或然率”始终不失信心!谬论如此,敬候师训。
师示: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诚信他力加持,乃修净土初要。坚信自力能了,乃参禅始基。终至自他不二,心物交融,方为究竟。是净是禅,了无差别。
夜深了,只听到桌上的电钟嗡嗡的响,这间屋子一关上门就是我的天下。每于此时,便想起伊庵权禅师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恁么空过,未知来日功夫如何”,我虽未流涕,必也反省警惕,不敢稍懈。
我认为“善能分别一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就是定慧。我也懂“顶上有光犹是幻,云腾足下也非真”。甚至一切神通,都没用,只有金刚经的主旨“善护念”,才是真的。此一念也,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用之即有,舍之即藏,无相而自清净。因为它用能随缘,随染随净,都是它的妙用,所以说:“昨夜夜叉心,今朝菩萨面,菩萨与夜叉,不隔一条线。”一切都是一念——能救人,也能杀人。
我也仅何以向上一路,千圣不传的道理,不是不传,而是非其人不传,因为若非其人便无法传,犹如画龙点睛,要的是一条活龙,只差妙笔一点即可。况且真正的妙处,也只可悟而不可传。
禅是佛学的结晶,实在太奥妙了,别说学,就是信都不容易。我学禅全凭一股傻劲,人家以悟为期,我则以死为期!今生种点善根,来生再修,就会容易一点。(但愿如此)。
记得一部旧小说“来生福”的楔子:“触事怀人梦未成,砌虫都为感秋鸣。平生遗恨凭谁补,待把他生续此生。”如果真能把他生续此生,那就无事不成了!
下面有几个问题敬乞吾师暇时开示为叩:
⑴老师说四果四禅是有差别的,那么四禅是功夫,四果是程度,是境界,对吗?
师示:你说对了!
(2)无我是人空,结使的解脱,是否就是法空?
师示:可以这样说。
第三次报告早已寄呈,不知老师见到否?另有一禀为老师叩贺农历新年的,也一并寄呈,谅早达慈览矣。
师示:前几次报告均收到,近来实事忙且乱,故稽答,希勿念。最近希望抽空为你写一总答的信,同时谢谢你的贺卡。
清晨刚进厨房,就听到大门外有送牛奶的声音,忙开了大门,果然不错。在外面见天色灰白,大雪纷纷,原来马路上已厚厚的一层雪了。初春降雪,很好,因为去冬没什么大雪,正怕春天会生病呢。
见到雪景,忆及童年在东北上学的时代,一刹那间我已忘了身在何处,似乎回到小时那身上穿得厚厚的,在雪地上踩的滋滋雪的我,不懂得冷,更不了解什么“人生”。我觉得天仍是那样,雪也一样,风也一样,而人却几经世变,如果死了,不早就是一堆白骨!抗战期间,屡次死里逃生。有一次在昆明,金碧路大轰炸,炸弹正落在我家前后左右,我们跄在地上,一枚炸弹下来,地都旋转起来,我见屋角扭来扭去的,心想我们会被埋在下面,看呆了,也不怕。人家说:“该活的死不了,该死的活不了。”又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想如果说我有后福,那就是我遇到老师。如果修行真能见点成绩,方才不负天假以年,否则莫名其妙过活将是八难之一了!究竟如何,待最后的结局而知。深夜读书,心清如水,忽然忆及宋郭印的诗:
一片澄心似太清,浮云了不碍虚明。
夜深人静浑无寐,时听空庭落叶声。
步他的韵,学作一首:
忙里伦闲一心清,尘境何能碍虚明。
深夜读书浑忘寐,窗外时传风雪声。
七十二年癸亥孟春第一次学步,写完自己看看,原来是个四不像,不觉哑然失笑。敬乞老师斧削为叩。第四次报告批示已奉读。
师示:“忙里偷开心自清,座缘那得碍虚明,夜深坐读浑忘寐,窗外时传风雪声。”所改处,因平仄不协,无关诗意。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善知识难遇今已遇,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生。
今晨一坐,异常舒适,在一片光明中,我只是其中的一个点,这片光明来自一个太阳,这个太阳,抬头清楚可见。实际上也并未抬头,只是顺着这片光就见到了。当然不是用眼看的,真是说不清怎么回事。不用眼何以看得见呢?是怎样看到的,是什么东西顺着光去看呢?是识的作用吧?
师示:不错。
最近坐中常有光芒闪过,但来的方向不同。头部偶有巨响,似什么划过,快得很,才觉一震就闪过了;过去了,也没什么发现。我是不迎不拒,听其自然。
大约两个礼拜之前,我开始实践几个修持的重点:
㈠修行必须先了色身,要做到忘身,必须身体绝对健康,否则坐中这儿痒那见痛,被这色身一扯,连坐都成问题,还谈什么忘身!所以从此对饮食起居都要特别注意!当然这只是个开始,等到有了成绩,就习惯成自然了。
㈡要在结使上下功夫,这是最难的一着。总想到“欲坚道力凭魔力”,更记得“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立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㈢随时随地把持灵明一念,我已弄清楚,它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用之即有,舍之即藏,无相而自清净。”虽然无相,当它升起妙应时,却清楚的体会得到。我一天可体会到好多次。就把它当自己。
我现在已初步能控制那股业力,并已弄清楚现业流识正是业力和习气的混合物。近来不论打坐与否,意境上是一片虚空,每当念头一动,我就把它抛入其中,只是要快,稍迟一步,便要费点力气,因为那股业识的恶势力很强,像股热流暴发起来,不易控制,却又不可强压,它一动,我一知即消。有时我作这种功夫,自己都会笑起来,因为稍一大意,它即卷土重来,我清楚的不给它东山再起的机会。我想修色报身,又不知是否合格,算不算躐等?尚须注意些什么?
师示:并不躐等,有志者事竟成。
收到十方月刊,知道老师正在传法,真羡慕学长们的福份!第五次报告批示已奉读。(待续)
禅宗掠影(二)
本刊编辑部整理发表于《十方》杂志第三卷第一期
七十二年十月
坐中忆及古德云:“二六时中不住工,穷来穷去到无穷,忽然穷到无穷底;踏上须弥第一峰。”于是就穷追那个似有若无的影子,结果什么都没有,原来只是一念。无形无相,来不能拒,去不能留,自在得很,所谓来无踪,去无影,实际上它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只是应缘一现而已。所以能用之即有,舍之即空,也就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至于妄念则是依它而起,真妄的关系,如波与水,两两相即,所以说:“全波即水,全妄即真。”真妄如以元神和识神来作譬喻,则元神如唐僧,识神如孙悟空。识神虽然顽皮,但它神通广大,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元神要靠它才能起作用,只要能控制孙行者,唐长老就可安抵西天了。
仙佛何尝原有种,乃从尘世作凡夫,
药王尝草医灾疾,持地推车垫路途,
成道钟离为武将,升天吕祖是鸿儒,
看来苦乐由心造,法自师传修在吾。
感谢师恩!我似乎有点入处了?但不敢自作聪明,自以为是。近来除了睡觉仍然无梦之外,平时一切空了、舍掉之后,意境上总有这么⊙一个东西,不过出现的只是无边的虚空,至于中间那一点,则似有若无,它遇缘则现,无缘不显。我认为那一圈虚空是意识的现量境——现量空是境界;中间一点是准妙有——觉性。
师示:此犹是心所,一知便休,不即不离可也。
这事其实只有三个阶段:
⑴先我意识的现量境,其中自然包括灵觉。(不太难)
⑵进一步,得到真空现量,升起妙有。(最难)
⑶修妙有万行了事。(水到渠成)
如果我猜的不错,说不定就此打住了,因为自古不知有多少才智之士,陷在这儿,不能超升,也就误了一生,况如我之笨拙!真正明心见性的人,能有几个?除了老师。我则爬到今天已不易了,不敢再有奢望!只好走着看了,爬得多少,算多少。
师示:岂可自暴自弃。
不期生,生人世,不欲死,死期至。怎么办?!
坐中一股气上通头顶,下达足趾。当它行时,经口、鼻、眉心至顶,所过之处,都有胀的感觉,鼻骨、眉心尤甚。至于下行气,由喉、胸、腹一直下去,所过之处都发热,腹部尤甚。但气行甚缓,此处我说不清楚。有时气体如云,满布全身,没有身,只有气,感觉舒畅无比。
最有趣的是,近来不论是否坐中,即使大家一起谈话,大人孩子热热闹闹时,我的心仍静如止水,又似无边无际的虚空,身动不了,想起起不来,我也不理它,动不得就不动。有时坐中知道痛痒,一知即了,过一会也就把它忘掉了。我不懂,身体何以忽然会不能动?乞师开示。
师示:气住神凝初象,到此须知亦因此心已依他起而有所著相了。一悟即转。
在此之前,曾有些过程:
⑴有一段时期,随时都想到饮食,我认为三尸虫作祟,不理它,不饿不食。
⑵意境上都是人,坐中尤甚,这段时间很长。
⑶最后一段经历最可怕,业力上冲,内心翻滚,坐立不安,可是不为什么,也未想什么,好好的,就是不对劲。偶遇逆境,更过不去,这与我平时的情形完全不同,大反常态。我知道是业力作怪!那段日子最苦,每天如上战场,打得精疲力竭,如无正念支持,简直不堪设想!此是否真妄相攻呢?
师示:然也。
现在这股业力,已不知去向,一切都成过眼烟云。以后更应如何?伏乞吾师训示为叩!弟子深知师忙,无暇及此,但必须想到老师训诲,才有足够的勇气继续向前!
师示:一知便休,不必预问,有一存心,即落障难矣!
第八次心得报告及叩贺春节新年的信,不知老师见到否?收到第二十七期《知见》,一份正当盛年的刊物,何以又会停刊?甚觉可惜! 第二十六期(今年元月份)《知见》未见到,最后两期总是个纪念,不知吾师能寄赐一本否?
师示:今年元月份的《知见》,已嘱补寄,收到否?
南师答函:
满慈夫人左右:
第八、九次心得报告均已收到。自农历正月初一日夜起,连续寒假禅修六周,直到近日方始稍得片暇,料理案头积牍,希谅是幸。
第八次报告无大问题。第九次报告须答者如次:你所说:“不期生,生人世。不欲死,死期至。怎么办?”此正是禅宗所标榜了生脱死之标的。希望你再将《指月录》、或《传灯录》之禅门公案及诸大祖师开示法语,一一再三勘参透彻,料必自有答案。尤其对志公禅师“十二时辰颂”等,更须熟读了解得透彻。恕我不为你说破,因说破了到底非你自得自许自肯处,于生死路头毫不相干也。如手边无《指月录》等书,望立即来信,设法寄去。
身体气脉均衡宁静时,忽然如不能动作者,此乃气住脉停初象,即有“凝”然感觉。此即受阴区宇(范围)。应参看楞严五阴解脱之阴境。当转进参想阴之解脱方好。(我特嘱文光为寄新出版之《楞严大义》一书,后面附有我所集五阴解脱串珠等章,可细读之即知。)
所说在此之前的三段过程,幸得你福智两庄严,方能过关,不然,无限修道人均于此处陆沉去也。你认为此一阶段,乃真妄相战之象,亦可作如此观也。
《知见》元月份,亦嘱文光补寄•匆此祝平安
七十三年二月廿五日老拙
今生命运赖前生,贵贱穷通已注清。
往日贤奸曾造定,此时苦乐自分明。
善为至宝千年用,心为良田百世耕。
努力但须行好事,不须星卜问前程。
夜看《佛学经典丛编》,有一篇谈老人修道,说:“儿女孝的就心满意足的去修行,儿女不孝的就一心无挂的去修行”。
中国人最重孝道,所谓“百行孝为先,忠臣出孝子之门。”但数千年来,只选出二十四孝,可见这个孝字,谈何容易!我对这方面,又有几点谬论:
⑴当我站在做儿女的立场时,我绝对讲求孝道,有人说师恩重于父母,因为父母生我以幻身,老师生我以法身。但我认为应当并重 ,因为幻身与法身相依而互显啊!
⑵当我站在做父母的立场时,我认为儿女是家庭的点缀,我们生儿育女,是我们自愿,至于他们孝与不孝,那看他们的想法了,不必勉强,所谓“争来的食物,吃了也不香!”因此我对儿女只尽责任,没有希望回报的要求!
⑶自从欧风东渐,这个孝字早已在人们心中变质,所谓养儿防老,早已不是那么回事,其实儿女只要能懂得一个人的长成,全靠父母的养育,尤其是由母亲的心血和青春换来,也就是父母得到的最高的代价,和最大的回报了!
⑷我来美后,见过也听过许多父子成仇、母女结怨的悲剧,其实大都只是父亲望子成龙过切,或母亲不愿女儿和番而已,孩子又何尝能了解父母的苦衷?其实老人能活几年,无非都是为儿为女罢了!
⑸如果大家能看开一点,抛开亲情不谈,只想到彼此都是这个星球上的旅客,又恰巧邂逅于这个家庭,不论善缘、恶缘都是缘,为何不彼此互谅而珍惜这段难逢的缘份!
⑹美国人什么都讲公平,譬如老人要儿孙作一点事,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或父母住在儿女家中,除帮忙之外,甚或分配一定的工作,他们都忘了,人不是一出生就能自立的,中国人的敬老,也就是说老人在青少年时代已有了付出。
⑺美国人对“饮水思源”,认为不合逻辑,往往说:“水是供人用的,付钱了事,何必管它的来源呢!”文化不同,说不清楚。我认为他们太忙了,思想粗疏,只可言传,不能会意,所以这些人不能学禅!因心太粗、太浮不易打进去之故。
师示:说的都对。
谢谢老师又抄示甲子元旦夜近作。这首诗太好,确实如此。老师说呢?此地因新换邮差,信件常弄不清楚,总以为人们搬了家而被退回,不知老师赐寄的书也遭遇同样的情形?(待续)
禅宗掠影(三)
本刊编辑部整理发表于《十方》杂志第三卷第二期
当人行住坐卧,都不忘蓦直去的时候,坐中那点无形无相的一念,一冲而出。如同赶集的人,忙忙的往前走,不管路旁行人多少,车马若干,虽无目的地,却只管行去,时而进入无边无际的虚空,时而掠过茫茫无涯的大海,或是前面一团亮光,犹如水中涟漪,一圈圈的扩大,然后归于空寂。当人此时内心虽然清楚得很,却不可忘记“蓦直去!”,因为稍一动念,就会有身体的觉受,又回来了。
我现在大半是将上坐时“有觉有观”,中途时而“无觉唯观”,碰巧也会“无觉无观”,偶尔到“照”。我自己弄得清楚,但却说不清楚。
每读《佛学经典丛编》,似乎觉得它是一部提倡净土的专书,也专在学禅人头上浇冷水。如果一个习禅人刚刚窥到一点门径,被他一骇,立刻退缩,岂不害人!
师示:你说的对。
我自知笨虫一条,学什么也学不成,不如选一门所好,过过瘾也好,因为不计成败,所以不会退缩。说来也真可怜,我学禅数年,看什么书,都是似是而非,似懂非懂,实在不能彻底了解,只能如俗语所说“半瓶醋”而已。当然是自己愚钝,可是也实在怪天不假缘,未能得在老师座前,亲蒙教诲!自从去年见《十方月刊》连载老师开示的《般若正观略讲》四次,我才算真正找到了大门,从此才上了路。但愿由此一帆风顺,迅速到达彼岸。这是一大妄想,可也是所有禅行者的愿望!有几个问题,乞老师开示。
⑴六祖四智偈末二句,何谓“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师示:转妄想而归清净,转恶念而为善念。此一转,即唯识学转识成智之一转也。那伽定,即指如龙象冬眠状态之大定,详如佛学大辞典。
⑵何谓“天怀素定”?
师示:“天怀素定”,是指宿命所带的,生而常在定中之意。
⑶白骨观、不净观等,是否即是“性空缘起”的妙有法门?
师示:白骨观、不净观,最后原理终归缘起性空。
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是什么?
师示:你说是什么?
坐中体内空无一物,只有一股气体,往来于胸腹之间,慢慢腹部发热,下丹田尤甚;这股气,带动子宫,这是个新经验,与过去子宫会跳的咚咚响,又不一样,我一知,忙将感受空掉。忽然一片白光,漫过色身,冲入虚空,这时也知道自己正在打坐,似乎身心分开了,一切如同梦境,但很清楚。此点已参考过《楞严大义》了。
最近不管是否坐中,意境上总有一个似梦非梦的地方。这地方很怪,说它有吧,又无法具体的说它有些什么,说它无吧,又确实感知是有,而且亮亮的,并不空空洞洞,更知道有此之一知,却不在内,只是一个旁观者。总之,这里面无人、无我,又那么恬静、安祥。上不在天,下不在地,似乎在方寸之中,与人间迥异。我认为是一个空灵世界,但知是境,就会变去,我也不执着,一切听其自然!
师示:仍是识阴境界,玩玩则可,切勿迷头认影。我知你不会偏落执着的。
下坐诌了两首诗,因不懂平仄和韵,敬乞吾师斧削为叩。
甲子夏夜试作
其一
一点灵机入太虚,插头不中费心机。
悟到往来唯一念,也无生死也无心。
其二
不羡佛也不羡仙,天堂地狱在人间。
心源证得灵珠在,感谢恩师泛渡船。
第十一次心得报告早已寄呈,上月中旬亦呈一禀,想早应达慈览矣。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不报,时辰未到。
去年圣诞节,此间发生一件凶杀案,见报后使我毛骨悚然!原来报载波城盲人协会(正是我女儿工作之处),一位女管理员被害,据说该会有成年盲人二十多位,儿童五十多位,男女兼收,平时是一位管理员照顾四位成年盲人。那天因是耶诞前夕,除剩三位成年盲人外,其余都被家人接回,管理员也只留一位女性。
我女儿在此以准心理医生身份任职,工作是研究病人的心理(他们称盲人为病人)。那夜一位高头大马型的女管理员,带着三位成年盲人,住在楼上一端,我女儿住在同一层楼的另一端,因地方太宽,相距很远,彼此不能呼应。不料次日清晨,那位女管理员竟在厨房被一位盲人砍杀,并锤击头部,当场毕命。报载凶杀时间约上午八时,距我女儿九时下班回家,一小时左右,她却一点也不知情,隔日见报方知。并且据说所谓盲人,其实大多半盲,不是全盲,所以能够杀人,因此和这些人在一起,要走在后面,注意他们的行动,否则是危险的!女盲人比较安份些,但头脑有问题的也有。
隔日下午该会召集有关人员开会,每个病人都有心理医生负责。据凶手的心理医生表示,该凶手十年前就说,总有一天,他要杀一个女人,但十年来,未有行动,所以宣布他绝对不会杀人。人们都说这位心理医生,该负一点责任,他应当警告大家注意,而不该作不可靠的保证!但依美国的法律,他的疏忽似乎没有什么关系。我想这是因心理医生太难作,而美国社会又普遍需要这种人才,如果法律再严,就无人敢以此为业了。在求过于供的原则下,只得如此?!
人们都以为美国的心理医生、各科医生、律师等等是最好的职业,其实大大不然。据说心理医生,会有被病人杀害的危险,因为这类工作必须和病人――“精神病人”单独相处,不容有第三人在场,而当病人把心里的苦闷通通说出来,有时说得太激动了,忘了身在何处,往往会把医生视为仇人,当作发泄移情的对象,如果初出茅庐的心理医生,经验不足,很容易不及防备而遇害!
我认为这种事,全是因缘的凑合,也只有用因果律才能解释。那个凶犯十年来一直没有找到对象下手,是否是异熟果尙未成熟?或是死者的恶业现前而碰上,成了代罪羔羊?这会是找错了对象吗?
人家说,在一行,怨一行,因为行行都有苦经,并非那山定比这山高。心理学是社会科学与医学之间的一门学问,实习最为重要,必须多接触精神病人从中吸取经验,开始先接触病轻的人,然后再接触病重的人,同时要有机智,还要学习自卫拳术,我女儿以准心理医生的身份,于此正学习中。她每周只能两次在家过夜,有时晚间七点到波大上课,十点搭地下铁上班,车程一小时半,相当的远,周末周日两天又在另一处上班,除生病外,没有假日,家里有事,由我写条子记下,彼此说话的机会很少。白天有时去上课,有时去图书馆查书,或写报告,很难得大家热热闹闹的吃一顿饭。我实在弄不清,人生究为何来?小佳更忙,二年级的学生,学四年级的功课,她老师说她的智商一百四,于是编入儿童天才班,和高年级学作诗,参加歌咏队、童子军。我一面忙,一面想:她们为前途,我则为结局!我现在看什么都如同梦中。怪哉!
禅宗掠影(四)
本刊编辑部整理发表于《十方》杂志第三卷第三期
地阔天高,尚觉鹏程之窄小;
云深松老,方知鹤梦之幽闲。
夜深人静,窗外虫鸣,拉开窗帷,眼前是一片透明的世界,到处罩着水晶似的月华,这正是我每夜独坐孤灯下,享受人生第一等境界的时刻,只是平日都是读书,今夜是写报告而已。
师示:上联犹是欲界情趣,于色界中,乃至再进至无色界时,视此清幽闲情,又成俗物了!一笑。
坐中我想到人生,都是为债而来;不是讨债,就是还债。据我的经验,譬如冤家,死了一个,另一个就活不长,十之八九是如此,因为任务达成也就回去了也。
师示:确是如此,生死轮回,前因后果如斯而已。
我从不作有为法,因为不在老师座前,惟恐弄错了,会出危险,不好补救。最近试作智慧灌顶(《习禅录像》书上,老师讲过,似乎是密宗的修法),用意识接下一片太阳光,从头顶沿脊骨而下,由下田经两腿至足心,再倒转上来,可能是接下来的太阳光大了一点?转上四、五转,就热得不得了,急忙停止、空掉。这时口水特多,随转随来,咽不完。我觉得这种作法,可以取暖,来几下便热得很,转多了会热晕的,同时增加口水,很有趣。
师示:不只是得暖。你随用随舍,不执为究竟,便如饮食药物,可以暂用,不可以久留也。适时即应归空,空即无相、无住、无作,不得又有一空相。
夜读《指月录》,百丈祖师云:“若怕临终之时,獐狂不得自由,即须如今便自由始得。”这段话恰合我的看法,说什么天堂、乐园,要如今就能自由出入才行,若说死了才去,那我可不放心了!
师示:你说的不错。不然,何必学佛修道,枉自忙忙半生,何苦来哉!
洞山悟道偈:“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我认为他只是悟到思想、妄想、境界都是真我的作用所变现,如同影子。由末后两句,说明他当时未得契真如,还在探索之中。如果如此就算大悟,那么能悟的人太多了。我的看法是否正确?
师示:绝对正确。你能有此知解,确亦慧见过人,因此他宗才有后日之“五位君臣”修证法门,及取《易经》重离变易之理证之说也。
更有《五位君臣颂》,我目前看得似懂非懂,不太清楚,务乞老师开示法要。这次报告如蒙批示,希望影印发下,因为弟子对这章重点,尤其《五位君臣颂》,很想探究清楚。
师示:曹洞宗之《五位君臣颂》,全是修证次序与功用境界。它与洞山之“切忌从他觅”句开始,一路分宾分主,称君称臣,用以说明理悟以后的修证程序。所谓“他”(或作“宾”、“臣”等),皆指心性第二重投影之“妄情”、“妄动”、“觉照”等之代号。同时亦指此全心全意所生之色身上精气神“气脉”等四大变化之作用。你应与他宗之“功、奉、向、功功”等偈互参,便可串连一起。故在修证功用境界上,有时须“臣向君”,有时须君臣同心协力,齐向无为。例如临济之宾主句,亦复类同,有时须“宾作主”,如你用灌顶法时。有时须“主作主”,如一味观照时。因此曹洞儿孙,后来即有以重离互用代作说明,一变再变而建立宋、元以后道家在修证功夫上,有取坎填离,重返纯阳之说。其实,仍皆属第二义上修证中事。当然,修证即不无,执着即不得。此理亦即《楞严》(卷二)佛告文殊:“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以你慧力,一门深入,试善参之,必能了然。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肠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若遇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布袋和尚偈)
坐中想到“人生无百岁,百岁又如何!”,这些日子身心大有变化,真是过了一关又一关,幸而闯过“美人关”。这次也证到“未化之精气都是水”,虽无相,亦能知之。近来水已不知何处去。日夜口水虽多,却无甜味。
道家所谓的“取坎填离──水火既济”,是否即水火易位?据说惩忿久则真火下降,窒欲久则真水上升,然则口水即那些不知去向的水转化而来耶?真真不可思议!
我认为妄念、烦恼是可以断的,只要把气往下一沉,就断了。当然,它会再回来,来了再断,稍久即习惯成自然,不费事了。可是一点大意不得,稍一疏忽,它若卷土再来,就会如洪水泛滥,比往昔更加严重难挡,真要有香象过河的勇气,才能恢复。所以平常必须时刻注意,保持正念,应事接物之际,更要提得起、放得下。如果真作到心空一念,色身又会随之而起变化,真是搞不清楚!无怪乎曲高和寡,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如果不是念到明师难得,时不再来,恐怕真会泄气了!
我正看志公和尚诸赞颂,他一方面告诉我们用功的方法,一方面要我们在二六时中,如何体会“这个”。我正在体会睡觉是如何睡着,又如何醒来的,我也正遵师命,研究曹洞宗。谢谢老师给了许多资料及解说。
我从不“自己原无一文,日夜数他珍宝”。
我是“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我认为《指月录》里,有些大师,未免小题大作,甚至乱说一通,所以读者不能太执着!当然我们有老师可问,幸何如之!此所以要好好用功,把握时机,不能放过,否则遗憾无穷也。
曹山答僧问五位君臣旨诀云:
“正位是空界,本无一物;偏位是色界,有万象形;正中偏,背理就事;偏中正,舍事入理。”
我的探索如下:
向:君向臣,正中偏,空能生有,背理就事。
奉:臣奉君,偏中正,有复归空,舍事入理。
功:正中来,君位也,本无一物,犹众生色心之本体,众生色心虽不同,而同一体性,学人证此功也,故曰功。
共功:兼中至,偏正兼协,定慧等持,空有双融,犹之事理无碍也。
功功:兼中到,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犹之事事无碍也。
至于体与用的关系:
从“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去体会,是非常清楚的。总之,心物二元,本是一体,客观的物理世界所见的各种现象,与心理思想的主观作用,都是灵明妙觉、光明清净的心性本体所产生的功能作用,当心性无染之际,则万里晴空,碧天如洗,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至于它的作用,狭义的说“放之则弥于六合,收之则退藏于密”。广义的说“放则周遍法界,收则在一微尘”。也即是“在用之时,全体是用,在体之时,用归于体”。
我以为空寂与灵觉,是一体的二面,所以“清净圆明”,就是“这个”,也是“那个”。真月也就是它。真月只有一个,由于它的隐、显而起分别,其实也即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一切水月一月摄”的道理。我说不清楚,乞师开示!
(南怀瑾《2009年太湖大学堂禅修实录》)
标题:南怀瑾老师——参禅日记续续:禅宗掠影
作者:2638264600
地址:http://bk.isseeker.com/articles/2023/12/20/1703051110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