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略谈修止的方法
止,今天来很简单的谈谈,看情况,如果受益人多,后面我们再分享“观”,那“止”音译过来就是“奢摩他”,通常我们是把它和另外一个名词叫“毗钵舍那”,也就是观,我们合称来解“止观”。
“止”按现在的白话,可以简单,粗暴的理解为,集中注意力,就是把我们的注意力用心力把它引导,引向,指向一个点上,我们是很简单的分享,详解,那要讲“《百法名门论》中的“作意”等五遍行心所,还有《解深密经》上讲的四种所缘等,这里我们就很简单的谈谈我对“止”的修行心得,是理上谈,就是观待道理,稍稍带点证成道理,这是按《瑜伽师地论》的理来讲。
止观,止观,止中有观,观中有止,这是实修中的情况,要有这么一个见地。单修一面,定力好,没得智慧,有智慧又没啥定力,都不是中道,学佛修行,最究竟的是要行中道,不能偏有或者偏空,都不好,唯识就是讲中道思想。
通常我们是实修,是先修止的,实际是要止观双修,得“止”要善“观”,这样智慧才能出得来,学佛就是学佛智慧,修行呢?修什么?修习气,习气就是烦恼,要断烦恼,这个要有“三摩地”的功夫,就是“止”和“观”的综合,俗称“定”,那定就有很多称呼和很多种定了,比如什么火光三昧等等,就是定,很多种定,今天是简单谈“止”。
我们先看看《解深密经》上怎么讲止? 经上讲: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我为诸菩萨所说法假安立,所谓契经、应诵、记别、飒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菩萨于此善听、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即于如所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我为诸菩萨所说法假安立,所谓契经、应诵、记别、飒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菩萨于此善听、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这一段大义是佛告诉我们,修止观前,要懂止的理,这理哪里来?从三藏十二部来,上面就是介绍十二部,也就是把三藏,分成十二种类型来讲,这里就不介绍这十二部的名称内容,重点是后半句,“即于如所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那!这就是止的概念,既于如所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维讲我们修止,要有闲暇的时间和没有人打扰的场所,以及自身的心理情况和条件内外都要达标,这样才好修止,下面是讲止的方法…
首先我们从经论中获得了相关的理和方法,就是法门,也就是先有一个妙善的所缘,比如持“准提咒”或者“秽迹金刚咒,又或者佛号,然后开始放在身心上去实证,要怎么做呢?我们从《瑜伽师地论》中找出详细的介绍,也就是“九种心住”:
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调顺—寂住—最极寂—专注一趣—等持
下面把九种心住,大概的介绍一下,这里我引用《解深密经略讲》之瑜伽品:
《瑜伽师地论》中对这个过程有一个详细的说明,解释了修持住心的九个阶段,称为“九种心住”具体包括:
一、内住。因为普通人的心都是向外的,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收摄散心,使心住于内心所缘。
二、续住。刚开始的时候,心是动乱不停的,修习时间长了,才能使心“相续而住”于内境。
三、安住。尽管是相续而住,但是也有“失念”之时。到这个阶段,就是一有“失念”,自己马上就能觉知、收摄,这就是“安住”。
四、近住。到这一步,是妄念将起的时候,就能预先觉知,马上制伏。
五、调顺。这是进一步治本。因为五欲、三毒等外境都是使心流散的罪魁祸首。既然心已安住,所以从根子上制伏欲,从而使内心调顺。六、寂静。除了外境,进一步制伏内心的“不善法,”使内心寂静。
?七、最极寂静。这是又进一步,不仅仅是制伏那些烦恼,而是使其不现起。这时侯,不仅仅是“静”,而且是“净”。
?八、专注一趣。心已不受内外不良因素所扰动,专注同一,自然而然地相续而住。
?九、等持。完全任运自在地相续而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