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脉诊不复杂,认准几点就能基本掌握
脉诊不复杂,认准几点就能基本掌握(转)
脉诊不复杂,认准几点就能基本掌握
河北 宁晋县李源草医堂中医门诊
中医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现代医学利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但是中医脉诊独特的临床意义与现代医学有着根本的不同?那么中医的诊脉是干什么用的呢?回答很简单,就是为了判断病机、为了辩证论治更准确:诊脉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寒热);可以确定疾病的病位(五脏六腑及表里);可以确定治疗用药的补泻原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可以指导用药;或者用什么方子(所谓有是脉,即用是药),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其实掌握脉诊并不复杂,下面具体谈谈如何掌握脉诊的要领和方法:
一、脉诊最简单,首先需要分辨……
-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 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二、辨证要点,其实就是……:
- 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 能量的方向(升或降)。这和《万病至简论》中所论六经实质其实是一致的
三、以上为脉诊总论,以下分论之:
分者,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右手侯阳气。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右手侯能量的制造。
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心运血,肝藏血,血之精华入肾阴;
右手【寸】肺【关】脾【尺】肾阳。肺运气,脾生气,肾之阳化精为气。
男为阳,气盛,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
女为阴,血盛,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此为男、女之常脉。
有妇女右脉强于左脉,当作何论?曰:服药前,当辨证为用阳过度不能收敛,寸尺多浮;服药后,当辨证为阳气得助加快运化中,寸尺多沉。
同时可见两手关脉最强。
右关为脾胃,主能量吸收加强【即脾主运化】。
左关为肝脉,主能量收藏加强【即肝主藏血】。
前提很重要:是否服药。同样的证,辨证意义完全不同。
阳之要,在于能降。寸脉位于上【表】,阳位。当以收敛沉降为顺,中取可得。
阳之要,在于能敛。尺脉位于下【里】,阴位。当以收敛固密为顺,重取可得。
阳之要,在于能运。关脉位于中【中】,中位。当以鼓荡滑畅为顺,轻取可得。
简言之:就是两头小、中间大——亦即现代社会最佳之财富【能量】结构,谓之:橄榄形。
四、临床辨证运用:
首辨能量足不足?再辨能量是否收藏?【相火是否归位,阳明降与否,升降调与否】能量足否,脉管之大小?有力无力而已,不必详论。
相火者,根于肾。先发动于肝,故,相火不位者,肝脉必弦,多兼紧而有力【乃气攻之象】。相火归位兼能量充足者,肝脉虽弦,而有柔和节律之象【犹将军之不怒自威】,但越用力下按反弹之力越盛。【犹太极高手,表面柔和,内里刚劲,敌强我愈强】。
用阳者,寸脉必浮;相火不位者,寸脉亦浮【阳气不敛、上散故也】。如何区别?曰:短时用阳者【说话 运动 用神等等】,静养休息后,寸脉即可归于收敛;相火不位者【长期阳散 类于用阳】 短时静养寸脉亦不会收敛。
相火根于肾,则相火不位者,尺脉多偏浮【肾水为母,肝木为子,子败家,挥霍不够用,就必须调用母亲的存款了】。
若静坐、休息后,寸脉仍浮,即为阳明不降,相火不位。即可推断:失眠多梦、情绪焦躁、眼干、喉痒、耳鸣——此乃脉而知之也。
寸脉浮,同时尺脉亦浮,相火不位即可确诊无疑。尺脉浮,为长期阳气外散的确凿证据。
左手尺脉【肾阴】无(弱)者,绝经、闭经、断经;轻者经量少。
右手尺脉【肾阳】无(弱)者,阳痿、性冷淡、不孕、流产、痛经、手足冰冷、抑郁症、失忆症、肌无力、尿频。
其余根据所属脏腑功能类推,至简者,不论脏腑,但以阳虚诸证推断即可。